风水布局 发布者:李俊

在黄梅戏文化中有着许多的代表人物有这么一个说法“五朵金花”在这“五朵金花”吴琼是这里面唱功最好的,可是他本人却觉得是因为小时候形象“惨不忍睹”。听起来是有点夸张,不过不难看出他的谦虚,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她吧。

吴琼1975年进入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在黄梅班里经历了五年的刻苦训练。1980年包括吴琼在内的五朵金花毕业了,同时进入黄梅戏剧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无意中在资料馆门口听到了严凤英的《三年日月浓如酒》,她觉得这是她听过的最好听的段子了,于是开始学习严凤英的唱腔。她借来资料天天对着一棵小树练习,后来终于练成了。

那棵小树也比其它树先开花。随之她主演了《女驸马》,她把严凤英模仿的惟妙惟肖,就像活生生的小严凤英。这场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还送到国外去演出。随后她又主演了由时白林作曲的《孟姜女》,从此后她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音。由她主演的《凤灵》比马兰主演的《严凤英》还要早几年。吴琼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

那么它为什么会说自己小时候“惨不忍睹”呢?原来,幼时的吴琼是个“脸大大肥嘟嘟”的“胖妹”,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过分深陷的“酒坑”。在省艺校时求学时有一次室友们无意说的话:“吴琼胖得跟小猪似的只能演老旦”深深刺激了她。

于是她的生活就只有两件事:练功和减肥。最终,消瘦的吴琼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且当上了刀马旦。不过,在被现场观众公认扮相俊美的吴琼,却始终没有得到导演的青睐。无论拍电视还是拍电影,嗓音条件极好的她要么被安排为主角配音,要么配唱主题曲。吴琼只得无奈地说:“我好像演了很多年的双簧。”

1992年,吴琼毅然离开黄梅戏[4]舞台转战歌坛,但发展成绩显然不及黄梅戏。虽然当时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流行音乐上,但吴琼说:“我始终不会忘记黄梅戏,因为它是我的本。”同时她也在努力将传统与时尚、古典与现代的诸多元素融合到流行歌曲中,“像我的新专辑《仙女》中的很多歌曲,初听起来非常传统,但内在节奏与曲调却是流行的。”

吴琼一米五八,微胖,有一对迷人的大酒窝。头发不长。她以唱功见长,声音委婉、动听,如珠落玉盘余音绕耳,能高能底、能细能厚。她扮相俊美,举手投足恰倒好处。动作自然到位而不造作。能悲能喜,不管大戏小戏都能成功把握。1992年吴琼离开安徽调到北京中国广播艺术团改唱黄梅歌,在这里又是她收获的园地。

荣获全国第五次"五洲杯"青年歌手大赛第二名;"用我的心握你的手"获93-94年金度奖;"同心"获94中国mtv大奖赛银奖。其实用黄梅调谱写歌曲,既拓宽了黄梅戏的发展空间又扩大了黄梅戏在海内外的影响。听了吴琼的戏歌连唱,你会发现原来黄梅戏与歌曲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黄梅歌如此好听,会使你回味数年。特别是她的《脸谱》会让你三天不知肉香味。1994年吴琼由于母亲生病和其它一些原因离开了舞台,离开了观众。

1999年大山的女儿她终于回到安徽导演了和主演了百集黄梅戏《戏缘》。《戏缘》会让你过足黄梅经典隐。1999年吴琼在安徽省广播电台《戏曲教唱》栏目中,为广大戏迷教唱了《凤灵》选段《镜儿圆》。当时她还自谦的说她不是黄梅戏老师,可能教不好……1999年,安徽省黄梅戏交响音乐会在北京举行。吴琼又用她那浑厚的声音演唱了《哭城》选段。这时你会发现她的音色和音质又上了一层楼。同年吴琼俱乐部在安徽成立。

2003年吴琼重新回到了阔别十年的黄梅戏舞台,在合肥演出全本黄梅戏舞台剧《天仙配》和《女驸马》,近年又主演了《红罗帕》、《江姐》、《严凤英》、《贵妇还乡》等大戏。

【结束语】1980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后进入黄梅戏剧院,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曾在《女驸马》、《天仙配》、《无事生非》等黄梅戏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角,在实践中逐渐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说起慕容晓晓大家有的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但是要是说起《爱情买卖》《原形》是不是大家就都知道了《爱情买卖》,曾是红遍一时的神曲,那么大家知道其实慕容晓晓还是黄梅戏文化中黄梅戏世家长大的孩子吗?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慕容晓晓出生于1982年10月27日,中国内地女歌手,安徽省安庆市人,华顺文化签约艺人。2006年出道,2009年发行单曲《爱情买卖》后为人熟知并红遍大江南北。从小喜爱唱歌的她、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作为黄梅戏世家的她,从小就追随父母到处演出,造就了她舞台的驾驭力,她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好”歌手、“天籁”之音非她莫属。

从艺简历:

10岁代表市文化馆参加第一届黄梅戏艺术节荣获一等奖。

12岁一曲《杜鹃山》选段荣获安庆市青年黄梅戏演员大奖赛特等奖,代表市里参加安徽省比赛获得第四名。

16岁跟随父母进入黄梅戏民间艺术团学习黄梅戏。

20岁时开始演唱流行歌曲。

2001年:

慕容晓晓在2001年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由一首《女人天堂》开辟了自己的流行音乐之路,当年在广州参赛并获得广州市从化区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得一等奖。

2002年:

慕容晓晓的第一张发烧碟《爱我自己》发行,整张发烧碟以翻唱经典情歌为主,她用独特的野性嗓音翻唱的张惠妹的多首经典歌曲广受欢迎。

2004年:

休整了两年,慕容晓晓又再次发行发烧专辑,将《女人天堂》也收录专辑中。当年一首《爱情买卖》绽放了它的奇迹,很多网友直呼“这歌真要人命啊”。《爱情买卖》的制作人何欣,他直言当初随口哼唱,花很少时间就做出来的歌,火到如此境地完全超出想象。

曾有报道当年,雄踞各大彩铃下载榜榜首,累积下载次数高达7000多万次。一首歌,引得全民疯狂追捧,各种改编版本铺天盖地。一首歌,甚至连明星们都忍不住时时在嘴边哼起,在各种综艺节目反复出镜……没有任何名气的歌手,没有任何宣传推广,《爱情买卖》从网络开始,蹿红架势堪比当年的《老鼠爱大米》,身边任何人都能哼唱出那句:“爱情不是你能买,想买就能买”。火到如此境地完全超出想象,而原唱慕容晓晓的身价更是暴涨超过50倍

慕容晓晓,作为当今乐坛至尊一姐,中国残酷死亡歌特碾核金属说唱第一女皇,以其独特可穿透世博会中国馆墙的华丽嗓音,一首婉转凄凉小清新风格的《爱情买卖》唱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农贸商场、地摊门市、胡同弄堂、赵村孟岗、张寨李屯、下关柳巷!她唯美动听的声音,只是在传达一个信息:弄不死你,姐就不叫慕容晓晓!

【结束语】慕容晓晓原名吴莉,安徽人,艺名算命而来,取复姓仅为避免混淆重复。打娘胎里就听黄梅戏并曾代表市里、县里或者镇里在省里的黄梅戏比赛中获奖无数的慕容晓晓,之所以最终没能成为传承黄梅戏剧种的民间艺人或学府教员,主要由于她改变命运的决心——家境的不富裕加上家乡黄梅戏剧团不稳定的收入,给了晓晓踏入流行乐坛的勇气。

在中国五大戏剧里黄梅戏以抗日题材及爱情故事被人们所喜爱,在黄梅戏文化中许多名人对它也是诸多好评。那么同学们知道黄梅戏的特点是什么吗?人们对于他的艺术价值评论又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黄梅戏有两大声腔体系———花腔体系、平词体系。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平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这两大声腔体系,都植根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黄梅戏表演形式,在学习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早期黄梅戏从业人员中,有成就、且有史料记载的黄梅戏老艺人,绝大部分都是安庆地区的人。例如蔡仲贤(已知最早黄梅戏演员,生于1821年,望江县人),胡普伢(最早黄梅戏女演员,生于1821年,太湖县人)、洪海波(潜山县人)、叶炳池(东至县人)、咎双印(怀宁县人)、胡玉亭(望江县人)、龙昆玉(望江县人)、程积善(贵池县人)、查文艳(怀宁县人)、丁永泉(怀宁县人)、潘泽海(安庆市人)、严凤英(桐城罗岭人)等,他们之间都有师承关系。

建国前,黄梅戏没有文人介入,演出的百余本大小传统剧目,绝大部分都是移植于青阳腔、岳西高腔、京剧和徽剧。

通过以上对黄梅戏声腔形成的探讨,剧目积淀的溯源,演员师承关系的觅踪以及黄梅戏历史沿革发展的总体把握,我们对黄梅戏剧种的发展概貌,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黄梅戏的源头就在安庆地区,黄梅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声腔系统是一个剧种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剧种和隶属于这个剧种的声腔系统的形成,都有一个不断吸纳、借鉴、融会、扬弃、改造、流传、不断适应观众审美需求、艰难复杂的积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与本剧种在文化背景、人文环境、审美趋向、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渊源关系的某一种或某几种音乐素材,是本剧种的重要养分,从而加速了这个剧种的形成。

如果我们将一个剧种比喻成一条江河,那么,对于催生这一剧种成熟的某一种或某几种音乐素材,只能算是沿途汇入那条江河的支流。黄梅戏之于黄梅采茶调的关系,就如同江河与支流的关系,黄梅采茶调是促成黄梅戏成熟的重要因素,但决不是黄梅戏的源头。

黄梅戏源头的历史记载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几种传说。

传说之—:“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以上三种传说,我认为前两种传说较为符合历史真实,后一种传说就显得牵强附会,很多人因为黄梅戏和黄梅县同字同音而趋同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说法。当然,一些专家也曾从音乐、剧目、师承的层面进行分析、推论,认为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但提出的论据、论点不具有说服力,他们也坦承由于可供借鉴的资料匮乏,所以,无法最终形成定论。

至于黄梅戏到底源于何处,很少人有兴趣去探讨研究。这既有年代久远,原本就缺少文字资料,一些了解情况的老艺人也相继去世,又无经费支持的原因,也与人们普遍对黄梅戏起源持漠视态度有关。

【结束语】我以为,黄梅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创造发展,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小戏,一跃成为全国著名剧种,且在戏曲整体萎缩的形势下,依然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得益于黄梅戏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品格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现如今有许多新诞生的黄梅戏代表人物,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如今的在表演或唱功上超越了前辈但是,有的确实经典难再复在黄梅戏文化中严凤英就是个黄梅戏表演艺术界大师严凤英,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生平吧。

严凤英,乳名鸿六,学字黛峰,桐城(今宜秀区罗岭镇)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自幼爱唱黄梅调,但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离家学戏,取艺名凤英。继从艺于著名花旦丁永泉,唱红安庆。后因盛名而遇祸,避难南京,曾在南京夫子庙

严凤英具有天赋的好嗓音、超强的艺术领悟力以及向前辈艺人虚心学习的精神,她善于博采众长,吸收京剧、昆曲、越剧、评剧的精华,融会贯通,表演细腻、传神,使她所扮演的舞台形象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从1953年到1965年,严凤英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闹花灯》、《牛郎织女》、《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50个大小剧目,表演艺术水平不断腾跃,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艺术的最高水平,对剧种风格的形成发生了重要的巨大影响作用。

的高级舞厅中做舞女,演唱流行歌曲。1947年学唱京剧,又拜白云生为师学唱昆曲。1949年回到安庆,加入群乐剧场演出黄梅戏。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中,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闻名沪上,获得广泛赞誉。特别是1954年严凤英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成功地饰演了七仙女,使该片创造了当时戏曲影片上座的最高纪录,严凤英也因此扬名全国。

1944年12月,农历甲申年:严凤英首次登台

严凤英应约去练潭镇唱寿戏,首次在张家祠堂登台。

1945年9月,农历乙酉年:严凤英入程积善戏班,拜程积善为师

1947年,农历丁亥年七月:严凤英与王少舫在芜湖相会

黄梅戏演员严凤英与京剧演员王少舫在芜湖相会,常在同庆楼演《纺棉花》

1950年3月,农历庚寅年:严凤英与甘律之相识

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因学京戏到“艺友集”看演出,与南京著名京剧票友甘律之相识。不久,去甘家学习京剧及昆曲,技艺大进,并登台演出。

1953年4月30日,农历癸巳年三月十七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严凤英在安庆第一个报名参加,自愿放弃胜利剧院的高薪收入。

1954年8月,农历甲午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排演《天仙配》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排演改编后的《天仙配》。严凤英主演七仙女,王少舫饰演董永,此剧由剧作家陆洪非改编,由李力平、乔志良导演,王文治、方少樨音乐。

1954年12月30日,农历甲午年十二月初六日:严凤英首演朝鲜古典名剧《春香传》

为庆祝合肥江淮大戏院落成典礼,严凤英主演朝鲜古典名剧《春香传》,首演四十场,轰动合肥。

1955年5月,农历乙未年:黄梅戏艺术片《天仙配》开拍

5月至11月,在上海拍摄黄梅戏艺术片《天仙配》。石挥导演,音乐顾问葛炎。严凤英饰七仙女,王少舫饰董永,张云风饰傅员外,丁紫臣饰土地,王少梅饰大姐等,时白林、王少治、方少樨音乐。

1955年5月31日,农历乙未年四月初十日:严凤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严凤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介绍人潘汉明等。

严凤英的唱腔,首先贯穿着一个“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测度具体戏剧情境后,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即所谓“洞达事物之情状”,“发古人之喜怒哀乐,忧悲愉快”,也是李渔所指出的“唱曲宜有曲情”,有了“情”才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天仙配》是她演唱十分成功的一部作品,她曾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谈过自己的演唱体会,充分表明了她对七仙女在特定情境中情感的把握,并介绍了自己在演唱中的处理方法。

她在不同的剧中扮演不同的人物,乃至同一剧中同一个人物,声音色彩都有差异。《打猪草》中透出的是娇稚明亮的奶腔,《夫妻观灯》中给人以爽朗与宽厚的感受,《天仙配》“路遇”中的唱腔流露出的是娇羞与自信,《牛郎织女》中她的音色中就可以直接传达出的是沉郁和压抑。不必观看舞台演出,从她的唱腔中就可以直接领悟到人物身份、性格和情感,她的唱腔足以“使观听者如在目前,谛听忘倦”,仅仅靠声音,她就把人们带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中国戏曲从形成之初始,其艺术表演手段中就有了不可缺少的一项--歌唱,这是它有别于西方话剧艺术的明显特征。观众步入剧场的心态既是“看”戏,更是“听”戏,在相同腔调和其他演员演唱的比照之下,他们审听着眼前演员的演唱是否动人,技巧是否高超,希冀自己被征服。因此,一个戏曲演员,其成就的高低首先就表现在歌唱水平上。

严凤英也不例外,她的唱腔,极富艺术魅力,令每个听众都过耳难忘。严凤英的先天嗓音好,沙甜的音色尤其适合演唱黄梅戏。但是,她的唱腔之所以能够倾倒观众听众,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善于创造。

严凤英1953年调入新成立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赴京参加群英会,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文革”中,严凤英被指控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资修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年4月7日夜,严凤英不堪重负,自杀身亡。1978年5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平反昭雪。

【结束语】严凤英除了在唱腔艺术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外,在舞台上乃至银幕的表演上,同样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她所塑造的陶金花、七仙女、冯素珍、江姐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她在表演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可用“细腻”、“传神”四个字来概括。

相信好多朋友都看过黄梅戏,现如今一般都是以剧场的形式来表演不像早前,在黄梅戏文化中有着许多的代表人物,但是有这么一个人她不仅在黄梅戏有着辉煌的成绩更是国内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人。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她吧。

马兰1962年4月23日出生于安徽太湖县,原籍安徽寿县。1975年学艺安徽艺术学校黄梅戏表演专业,1980年毕业分配进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马兰从十八岁正式登台献艺以来,先后在黄梅戏的舞台和影视剧中精心塑造出张玉良(《风尘女画家》),李碧翠(《无事生非》),红杏,贾宝玉(《红楼梦》),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云花公主(《龙女》),严凤英(《严凤英》),崔莺莺(《西厢记》)等等艺术形象,个个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是黄梅戏艺术宝贵的财富。她是一位功底扎实,才华横溢的演员,唱做俱佳,生旦齐能。她扮相俊俏,大度不凡,且功底厚,身段美,唱腔动听,行腔优美,吐字清晰,能唱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演上不囿程式,而是刻划人物形象,她所扮演的各色各类人物,都能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都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采,像一首首流动着的诗,即博人观赏,又耐人寻味。她曾领衔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巡回演出,赴港澳台演出,赴德国,瑞士,新加坡,美国访问演出以及日本访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兰在强手如林的中国乃至国际剧坛上,相继在“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和“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中荣夺“十佳演员”之首,赢得了“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飞天奖”的优秀女主角奖,“金鹰奖”的最佳女主角奖。

全国电视“十佳”演员以及海外“金猴奖”,“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等最高的奖励,使她在全国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为黄梅戏的振兴、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作用,作出了卓越之贡献,她是继严凤英之后黄梅戏中最杰出的旦角演员。她的艺术成就卓著,是继严凤英之后当代黄梅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年里,马兰凭借她的综合素质使黄梅戏变得典雅、大气。她的舞台呈现,品味高雅而又充满生命力,把传统艺术和现代精神结合得恰到好处,并且黄梅戏本身所固有的清新质朴、天然可爱的特点依然还在,于是,与时俱进的黄梅戏拥有了更加宽阔的舞台和更多层次的观众。

无论是《女驸马》、《小辞店》这样的老戏,还是《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红楼梦》这样的新编剧,统统都打上了“马兰特质”。马兰在舞台上的存在感是极强的,她就是戏中魂。她在舞台上的所有表演、对人物的刻画,不仅丝丝入扣、细腻传神,而且一直自然地诠释着典雅大气。马兰音域宽,唱法灵巧多变,唱腔朴实清丽,动之以情,不尚华丽与雕琢,自然洒脱圆润。因而马兰戏路广,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光彩照人的成功角色,这些角色若失去其所蕴含的“马兰特质”,将黯然失色。

她的唱腔纯朴,洒脱,不事雕琢,有种返璞归真的朴拙。她的表演入情入理,细腻传神,有种玲珑剔透的灵性。看马兰的黄梅戏如同欣赏一幅气韵流动的书法作品,单看局部,或巧或拙,不尽相同。感受全局,浓淡疏密,和谐统一。形象地说,马兰和她的黄梅戏已经走在了这个剧种的最前头,产生的影响一度超越了剧种本身。可以说,马兰的黄梅戏达到了一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超越的高点。

【结束语】曾黄梅戏《红楼梦》的导演马科是这样评价的形象地说,马兰和她的黄梅戏已经走在了这个剧种的最前头,产生的影响一度超越了剧种本身。他认为马兰是当代黄梅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某种程度上她甚至超越了严凤英。如果她不是他敬重的艺术家,如果不是艺术上可交流可过心的朋友,他不会如此在意一个人的去留。古人讲: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