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马龙

在众多即将逝去的中华优秀艺术文化中,白局也算是一个。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历史十分悠久。白局说的全是南京话,唱的是俚曲,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也是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

历史源流

南京白局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自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一种南京特有的曲艺曲种。“白局”一词,顾名思义,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又因源自南京,故名“南京白局”。

明代初期南京是京师,中后期是留都,因此南京云锦在明代是一个最高峰时期。明代南京的织锦机房中,机房很高,因为织机也很高,差不多三米左右,顶上坐一个人,称为“拽花工”;下方坐一个人,称为“织手”,这是要求很高的技术活,而且干活时枯燥乏味,为了调剂这种单调的织锦生涯,织锦房里的工人开始自娱自乐,唱一些小曲、方言调子,题材多半轻松诙谐,偶尔也有时事段子,几代织锦工人传承下来,就演变成后代乃至现在的南京白局。

清代康熙年间,八旗包衣曹氏家族曹寅主管江宁织造,清宫龙袍就是云锦缝制,其制作精细、复杂,有“寸锦寸金”之称,此时的南京云锦业是又一个鼎盛时期,在此时南京白局也创作出更多的段子。

南京白局的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

表演形式

白局的表演有说、唱,偶尔加上身体动作,使用的是地道南京方言,称为“新闻腔”或“数板”。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和方言的变迁,有些词和现在通行的南京话也不一样,比如说“鸭子”读作“呦子”,“大妈”读作“多嬷”。尾音儿化重,跟京味儿化音的区别在于连读而且上扬,象“碟子、碗”,读起来就是很快“的儿窝儿”……用文字来转化语言艺术,太难了。

传承意义

南京白局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群众基础光,历史悠久,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南京白局是南京方言的艺术升华,南京方言的精髓都贯穿在白局的说唱艺术之中,某种程度上是传承南京古方言和古汉语的文化载体,对于现代人学习古汉语的发音、语法具有独特的作用。

另外,南京白局的说唱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多样,尤为可贵的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大新闻和社会焦点事件、当地人的生活主题,可以说白局在古代某种程度扮演着当代新闻媒体的作用,甚至其影响要比现代媒体还要深远广泛,是人民了解南京的风俗文化和历史社会的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第三,白局由于在发展演变中借鉴吸取了扬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风格,因此对于研究其他戏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功夫可谓是名扬海外,中国的戏剧文化也深得国外友人的喜爱,并赞叹中国文化可是无奇不有,让人忍不住津津乐道。当中国著名的粤剧遇上南派武功会是什么惊人的场景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广东文化吧!

粤剧舞台上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武打表演艺术俗称(南派武功)。粤剧南派武功始於何时,创自何人,历史上流传着多种说法,但源於民间武术则无可置疑,应该说,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民间武技薰陶孕育而形成的。

历史以来,岭南乃武术诸家云集之地,武馆林立,流派众多,广州就有洪、刘、蔡、李、莫、侠拳等;湛江地区有洪拳、儒拳、蔡拳等;梅县地区有刁家教、岳家教、钟家教等拳械。佛山既是粤剧的发源地,又是着名的(武术之乡),流派纷呈,武馆众多,名家辈出。

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名扬岭南,其代表人物张炎、梁赞、黄飞鸿名重一时,威镇一方。随着南派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流行,为粤剧形成特色鲜明的南派武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粤剧艺人不断吸收各地拳派技法,将南派武功硬桥硬马,刚劲勇猛的武术套路精华提炼美化,成为粤剧舞台上的武功戏,至清中叶,已涌现许多身手不凡、才华出众的艺人和名噪一时的粤剧剧目。

本地班擅长武功戏

粤剧南派武功曾有过繁盛的历史,清代道光年间杨懋建在《梦华琐簿》一书中就有:(本地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所演故事,类多不可究诘……)的记载,说明当时粤剧本地班擅长武功戏,粤剧艺人精彩的武打艺术表演引人入胜,为民间百姓所喜爱。

清代同治年间《南海县志·二十五卷杂录下》也有这样的记述:(所谓本地班者,院本以鏖战多者为最)。清代年间粤剧界最流行的《江湖十八本》,其中偏武戏或文武兼备的就占了粤剧剧目的大多数。

早期粤剧本地班以武戏见胜,刚劲粗犷、威风凛冽的武戏最受观众欢迎,因此,本地班尤为注重武戏,行当中就有文武之分,武角演员在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粤剧武功戏的盛行造就了许多出类拔萃、才华出众的南派武打名家:有清咸丰年间身怀南派绝技的打武家领袖,(戏子称王第一人)的李文茂;武功精湛的蛇公荣、周瑜利、周瑜林;擅长咏春拳的着名小武黄华宝;以武打功架见长的靓少佳;有(武状元)之称的陈锦棠;着称珠叁角的(武探花)梁荫棠;技艺精湛的靓元亨、白玉堂、罗品超、卢启光、冯天佑、杨镜波等……他们都各有其能,身怀绝技,在粤剧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而丰厚的南派武打艺术遗产。

由於时代的变迁及多种因素,叁十年代,粤剧风行文戏,粤剧格调也因而随之逐渐由刚劲粗犷转向委婉柔情,昔日盛行的鸣金吹角、炽烈如火的武戏日渐少演,粤剧表演技艺也因而显得单调贫乏,失去了最为鲜明的个性。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粤剧已完全走向以生旦戏为主单一、偏狭的戏路,曾盛极一时的粤剧南派武功也逐渐走向衰落。叁十年代初期,一些粤剧革新者引进北派武功,使北派武功在粤剧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南派)特色逐渐淡化。

解放初期,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使粤剧不少传统武功戏又重现粤剧舞台,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总理在观看广东粤剧后,对独具特色的粤剧南派武功给予很高的评价,希望粤剧界重视继承发展。

粤剧艺人带着周总理的殷殷期望,在各级文化部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建立了(抢救遗产小组),可惜后来因极左思潮的影响,中断了挖掘抢救工作。十年浩劫,鳞爪仅存的传统技艺更是日渐式微,濒於名存实亡的境地。

可能你也喜欢:

极具地域特色的枝江民间吹打乐

悠久的传统习俗西塞神舟会文化

器乐艺术代表体裁的宜昌丝竹

兴山三度音程的兴山民歌

华阴老腔是陕西民间流传的一种板腔戏曲,它也是皮影戏的一种,它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它的声腔高亢澎湃,演唱时不需要伴奏,华阴老腔体现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想更加了解华阴老腔吗?下面的陕西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是一个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小村庄,黄河、渭河和洛河在村庄附近交汇,村子里代代相传一个老腔皮影戏班。皮影戏在陕西一带并不少见,但是双泉村的这个戏班子却会一种叫做老腔的独特唱法。据说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

在湖北的传统文化中,宜昌丝竹深受民众的喜爱,它是湖北宜昌的民间艺术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宜昌丝竹属于湖北民间的独特乐器。它的内容丰富,在当地多年的传承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下面的湖北文化为你带来宜昌丝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宜昌丝竹是用丝弦和竹管演奏的流行于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音乐,初步考证,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民间艺人的必读物《礼乐须知》中描述:“自三皇五帝各有音乐,用以宗庙以荐祖先,用以天地以享鬼神,用于朝庭以彰威仪,用以酒筵以宴宾客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是历史的缩影。文化的种类繁多,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文化自然是少不了的。大庆的叶贴画文化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下面一起来大庆文化里看看吧。

全世界共有植物40余万种,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特定的形态和色彩,例如披针形、倒披针形、卵形、倒卵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20多种叶形。有的叶缘还有多种变化,有锯齿形、波纹形、缺刻形;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布满茸毛;有的坚挺,有的柔软。

真是叶叶不相同,片片有变化。每种叶片都有它的特点和魅力,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欣赏,就会为它的美丽形态和精细结构而赞叹。利用各种植物的枝叶可以制作出风格独特、形式新颖的叶贴艺术作品——叶贴画。

叶贴画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叶片,不过,植物的花朵、茎干、枝条中也有很合适的制作材料,特别是叶贴花鸟画,起连接植物叶片、花朵作用的枝条在画面上也非常重要,它相当于绘画作品中的线条。

制作叶贴画,首先得采集各种植物枝叶。采集完植物叶片后要进行整理,经过整理后的材料,要用吸水纸层层叠放,用夹板捆住压实,有条件的要放入烘箱内烘干,没条件的则要放到阳光下自然风干。经过上述这些加工、整理过的材料就能用于叶贴画的制作了。

叶贴画的制作一般经过立意、构图、选材、制作、装饰等步骤。而画框、底板(三合板)、衬纸、粘合剂、颜料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其中,粘合剂的选择很重要。首选的粘合剂是用来粘合木材的白乳胶。白乳胶无臭无毒,而且干燥快。市面上的白乳胶有两种,一种胶液干燥后胶膜呈白色,一种胶液干燥后胶膜呈透明状,通常选后者。

制作叶贴画,要尽可能地保留和利用植物枝叶原有的形态特征。虽然必要时可以对某些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剪切、拼接、重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