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马夕

福建是一个沿海省市,更是距离台湾最近的一个省市。中国的历史是悠久的,这些悠久的历史也为了之后的我们造福了不少。不过楼房若是能够保存至今是需要有着很多的维修以及保护措施的。

那么,本期广州文化一起了解广州镇海楼。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红墙绿瓦砌成,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海”。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

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2013年3月,镇海楼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座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1380年(明朝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把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并在山顶建楼五层,俗称五层楼。因当时珠江水面宽阔,登楼而望,水波荡漾,蔚为壮观,故称“望海楼”。后取其雄镇海疆之意,又称镇海楼。

镇海楼自十四世纪後期至今六百多年间曾被多数火毁和人为破坏,其中在明朝嘉靖年间所立的《重修镇海楼碑》可作为证。此後在1928年再度重修镇海楼时,将原来木建筑楼层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并引入当地石湾彩釉陶烧作为瓦脊和檐角的鳌鱼装饰。

楼顶正面悬挂“镇海楼”横匾,两旁悬挂一副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楼内常设《广州历史陈列》展览,展示广州五、六千年来的文化、风俗和城市发展等历程。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它是广州传统中轴线的起点和最高点。

登上镇海楼最顶层,可一矙广州全景,直望珠江。改革开放後,大量高楼矗立,使之江景被阻挡,广州的古塔大多已被遮蔽,无法直观。另外,数百年来,诗人政客每登其上,皆感慨万端,有关镇海楼的名人诗作甚是丰富,教人叹为观止,主要有咏迹怀古、抒怀咏志两个题材。其中以佛山人陈恭尹影响最广。

【结束语】广州镇海楼一直都是广州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广州并不是大多数人喜欢去游玩的地方,这是个快节奏生活的城市,不过却是一个属于商务旅游者的城市。

怀圣寺是在中国现如今存在最早的清真寺。在1996时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怀圣寺占地面积大,而且建筑风格也随着阿拉伯的建筑。那么再广州的怀圣寺会有怎么样的历史呢?让我们一起到广州文化了解看看!

该寺礼拜大殿置于院庭的正面,它是3间带周围廊、歇山重檐绿琉璃,带斗拱的古典式建筑,巍然耸立在带雕石栏杆的大平台上,充分显示了大殿的高贵威严、石栏杆板上的雕刻各异,有葫芦、扇子、伞盖、花卉、狮子、游鱼等物,极为活泼生动。大殿内部洁白明亮,用木地板及三面拉门,殿内装饰虽少,但很整洁大方。

建于唐初,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至圣”穆罕默德,故名怀圣寺。地处古阿拉伯商聚居的“蕃坊”。寺名“怀圣”是怀念伊斯兰教创始人“至圣”穆罕默德之意。又因寺内有一光身柱形塔,故又称光塔寺。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曾毁于火,至正十年重建;其后明清时期先后重建。

怀圣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56号,寺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66平方米,在主轴线上依次建有三道门、看月楼、礼拜殿和藏经阁;光塔在寺西南角,还有回廊和碑亭。

光塔始建于唐代,高36.3米,青砖砌筑,塔身圆筒形,向上有收分,表层涂抹灰砂,塔身开长方形采光小孔,塔内设二螺旋形楼梯,双梯绕塔心盘旋而上,各自直通塔顶。塔顶原有金鸡,可随风旋转以示风向,明初为飓风所坠。顶部用砖牙叠砌出线脚,上砌尖形顶,为1934年重修。此塔为国内现存伊斯兰教建筑最早最具特色的古迹之一。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怀圣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门徒4人来华传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登陆,开始在中国传教。贞观元年(627年),阿布·宛葛素和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捐资修建了这座清真寺,为纪念穆罕默德,故取名“怀圣”。

怀圣寺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被焚,7年后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规制。1949年后,怀圣寺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筑风络。

【结束语】没一个寺院都有它一段悠久历史的故事,我们可以不经常去求神,但是我们不得不去尊重它。

宝墨园是位于广东广州番禺区的一个村里。起建于清朝末年。占地面积达到五亩之大。因为当时的文物被毁,在1995年的时候重新修建,经过长时间的修建,现在的面积已经扩至168亩。那么在宝墨园里,有什么好玩的呢?让我们一起到广州文化看看。

综述

宝墨园内的建筑及景观主要有:治本堂、宝墨堂、清心亭、仰廉桥、紫洞舫、龙图馆、千象回廊和风味食街等。园内种植的植物主要有千年罗汉老松、九里香、两面针树、银杏树、玉堂春、大叶榕树、紫薇树等,还栽植有大量的岭南盆景。宝墨园更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园艺精品公园,除了树木花卉和建筑之外,园内周边还有龟池、放生池、锦鲤池、莲池。

仿古牌坊

正门的白石仿古牌坊,雄伟巍峨,巧夺天工。园中的陶塑、瓷塑、砖雕、灰塑、石刻、木雕等艺术精品琳琅满目。惊世之作,当数已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瓷塑浮雕《清明上河图》和巨幅砖雕《吐艳和鸣壁》。荔岛中的聚家阁金碧辉煌,雍容华丽,阁内供奉着万世师表孔子铜像,供游人瞻仰。

治本堂

赵泰来藏品治本堂原为包公厅,以包拯五言律诗《提训斋壁》中“清心为治本”取名,意指为官清廉是治国的根本。厅内悬挂的中国画《荷花》,象征包拯清廉圣洁。

堂内的对联:“治绩越千年有德于民留后世,本源同一脉其清如水仰先贤。”歌颂包拯为政清廉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仰,我们同是炎黄子孙,包拯清廉如水的精神很值得后人敬佩和学习。治本堂后的“宝墨园”花岗石石匾,是旧宝墨园惟一的真迹。

宝墨堂

宝墨堂正中悬挂的包拯画像,出自四川着名国画家韩云朗之手。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来嘉佑七年(1062年),开封知府,官至枢密副使,死后追封孝肃。他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包拯为官清廉,专替老百姓平反冤狱,整治贪官污更,铁面无私。宝墨堂前的两棵老榆树,树龄近百年,是充满古树风格的巨型盆景。由于它苍劲挺拔,又是在包拯像前,好像扞卫正义的卫士,所以人称树将军。

在去墨堂梁脊顶上,有一组包拯掷砚陶雕群像,站在宝墨堂对面的鉴清桥上便可看得一清二楚。据说包拯在端州(含肇庆市)为官三年、清正廉明,教民种田、开井、医病,深受人民爱戴。

端砚是名闻中外的文房之宝,传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赠一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后来包拯离任回开封府,这石匠便找机会情其家人包兴将端砚暗藏于船上俟机送给包拯,但船开至端州边沿的羚羊峡时,忽然乌天黑地,风雨大作,船不能行。包拯暗想:

我在端川为官三年,难道做错了事,天理不容?想来想去,终究想不出因由,便询问家人。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坦自认错。包拯命包兴马上呈上端砚。该端砚用黄布包着,他把黄布解开,见得该端砚果然品质极佳、造工精巧,便说:“端砚已不能归还其本人了,但也要归还端州的人民。”便把端砚连黄布一起掷入江中。顿时。雨过天晴,风平浪静,后来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地形成黄布沙洲,现掷砚洲上有包公庙。

龙图馆

龙图馆极具岭南古代建筑风格。前后有廊,中间有天井,风火山墙。馆外馆内均有不少砖雕、木雕、泥塑、灰塑等,造工精巧,古朴典雅。大门外18棵罗汉松排列成行,象征包公出巡时的仪仗队。

旁边是一排红花紫薇,开花时节,嫣红翠绿,相映成趣。“龙图馆”横匾下,有对联:“木石有灵再现包公清正事,匠师无憾巧传百姓仰廉情”,“投砚镇江流尚有遗待明古训,蜚声留宋典不曾枉法负平生”。既颂扬了包公辉煌政绩,又突出了龙图馆的文化内涵。

入门正中是一座巨型紫檀屏风。屏风高3.5米,阔4.5米,由5扇组成。中间是包公造像,一派刚正不阿之气,令人望而敬畏。旁边有包公遗诗中两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是包公遗诗中的精华。神话传说包公是天上的文曲星,狄青是武曲星。因此,在包公像右边是狄青平南与平西,左边是呼延家将大破五行阵等故事。

画面上旌旗飞舞,战马奔腾,人物眉目传神,显示了当时众将士保卫大宋江山的英雄气概。屏风顶部是云龙,屏边是瑞兽麒麟,通花锦地,极为精细,屏座为佛教的莲花须弥座,刻有精细的莲花瓣,底部是有西汉风格的草龙图案。屏风背后刻有包公家训、宝墨园鸟瞰图及宝墨园建园碑记。整座屏风精巧绝伦,由沙湾青年雕刻师何世良与15个助手花了一年半时间雕刻而成。

赵泰来藏品馆

赵泰来藏品馆按珠江三角洲晚清时的祠堂(宗祠、家庙)规格而建,外面是双卷耳山墙(即子子镬耳),水磨青砖白石脚,正面是“回”字大门,匾和联的刻字是已故着名岭南画家黎雄才先生在94岁高龄时的手笔。

赵泰来先生是英国籍华人、广州市荣誉市民、宝墨园永远名誉园长。卢中坚先生是香港着名收藏家、宝墨园顾问。他们都热心向圭墨园捐赠名画,而赵泰来先生更捐献了41幅大型的西藏“唐卡”,以及明代的铜观音、铜马、铜香炉等巨型重宝。

“唐卡”是西藏佛教的宗教绘画,起源甚早,以唐代最为盛行,因而有“唐卡”之称。“赵泰来藏品馆”里珍藏了41幅西藏“唐卡”,内有姿势各异的释迎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有各种护法金刚,以及西藏佛教的各位祖师。

其中还有一幅藏王松赞干布像。馆的正中,还用特制的巨大玻璃柜,陈列了赵泰来先生捐赠的明代鎏金观音铜铸立像和一对明代鎏金铜马以及大型铜香炉。观音像之前,放一兽耳三脚铜香炉。四件铜制工艺品均为稀世瑰宝。

紫竹园

紫竹园内种有20多种名贵竹,其中有紫竹、粉竹、佛肚竹、观音竹、金丝竹、银丝竹、四方竹、大琴竹、小琴竹等。紫竹园里有一座流杯亭,仿古人曲水流觞景观而建。

说到广州,熟悉的人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广式小吃了,但是在不熟悉的人可能最先想到的会是广州地标性建筑广州塔。

广州塔,顾名思义,位于广州市。它是广州的地标性建筑,是中国第一高塔,它的存在代表着广州的文化。是向外国人介绍广州的最主要的元素。

本期的广州文化带你了解广州塔。

广州塔(英语:canton tower)又称广州新电视塔,昵称小蛮腰,位于中国广州市海珠区(艺洲岛)赤岗塔附近,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海心沙岛和广州市21世纪cbd区珠江新城隔江相望。

广州的中山纪念堂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广州人名与海外华侨集资兴建的。花了2年的时间完工。又过了25年后,把高搭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面前,可看出人们对他有多尊敬。那么本期广州文化,就一起来了解中山纪念堂的历史。

历史发展

此处原是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1928年由李济深组织筹建,1929年1月动工,经陈济棠在经费上鼎力支持,终于1931年10月落成,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代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由着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

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高49米,四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拱托中央八角攒尖式巨顶。白色花岗岩石为基座和台阶,淡青色大理石为墙裙、乳黄色贴面砖为墙身,紫红色水磨大柱上盖宝蓝色琉璃瓦顶,层叠舒卷,显得格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前檐下横匾高悬孙中山手“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致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

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国际集体婚礼、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解放前夕,纪念堂因年久失修,已严重损坏。解放后,人民政府从五十年代初开始至1988年曾七次拨出专款对各项设施进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拨款6000万元,对纪念堂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大维修,更换了中央空调、灯光、音响、座椅,重新改造了贵宾室,化妆间、舞台,增加了消防喷淋系统和保安监控系统,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铜材铸造,对广场、环境亦作了进一步的美化。

建馆人物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这里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全部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是广州近代着名的建筑杰作。

堂内有一个近似圆形的大会堂,直径71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4700多个。设计者用四根大柱子(柱子位于四周的墙壁中),支撑着四个大跨度的钢桁架,像一把张开的雨伞,组成一个巨大的拱形屋顶。拱形屋顶托起八个主桁架,组成一个八角亭子。这是建筑师吕彦直(1894年――1929年)设计的。

南京中山陵和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也是他设计的。他在35岁时早逝,未能亲眼看到他自己设计的这座宏伟纪念堂。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

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纪念堂已成为广州市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7次拨巨款对中山纪念堂堂体进行修葺和进行周围环境的维护,使这里变得更为幽静、舒适,是中外人士游览之胜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