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李原

中国的酒文化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的具有地位的,毕竟传承久远,也不断的推陈出新,随着时间的积累在我国有非常多值得一提的名酒,其中在摩梭人之间就有一种名叫苏里玛的酒,你知道苏里玛酒是什么意思吗?本期民族文化为你揭秘。

苏里玛酒是世界唯一保持完整的母系文化氏族-摩梭族的传统酒精饮料,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采用家庭作坊生产,产量低,口感好!“苏里玛”又名“日几”或“克日”,是盐源县泸沽湖畔纳日人家家户户待客必备的饮料酒,其味清香甜酸爽口,似啤酒又胜过啤酒。

苏里玛:摩梭语释解为“女神的乳汁”;

玛达咪:摩梭祝福语,表示为吉祥如意(相当于藏语的“扎西得勒”。)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宁乡,并与四川省的盐源县左所乡交界。是由段层陷落而形成的高原湖泊,湖面面积约5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93米,最大可见度12米,10米内游鱼可见,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泸沽湖独特的景观,被称为“人间瑶池”“高原明珠”“上帝创造的最后一块地方。”湖畔生活着近三万摩梭人。女山、女神、女人、暮合晨离的走婚方式构筑迷人的景致,被称为“母性王国”“女儿国”“后花园的最后一片桃源”美丽的泸沽湖畔养育着世界上唯一保持完好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摩梭人。

苏里玛酒是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摩梭人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佳酿,这美好而神秘的酒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格姆的摩梭姑娘,她美丽、聪慧,是摩梭人崇拜的女神。她是玉龙雪山男神的阿夏,他们十分相爱,每天劳作后都在夕阳下享受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过着世外桃园般的幸福生活,但后来这件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派天神把玉龙雪山男神抓到天庭受罚,格姆伤心的哭了七天七夜,最后化成了今天的格姆女神山,格姆滴下的眼泪变成涓涓溪流,最后汇集成了今天的泸沽湖。

它那充满最人性爱情的神秘色彩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为了纪念他们,并带着对他们爱情的崇高敬意,摩梭人取来纯净的泸沽湖水,挖来药山上植物的根作曲和当地的农作物一起酿制成一种酸甜可口,回味无穷的——苏里玛酒。直到今天苏里玛酒都一直作为摩梭青年男女走婚必饮酒,作为他们纯洁爱情的见证。同时,在摩梭人的重大节日上,苏里玛酒一直作为招待尊贵客人的佳酿,并在酒上洒上鲜花,载歌载舞,传颂爱的命运之神、丰收之神——格姆女神。

您也许还喜欢:

解惑:维吾尔族和汉族通婚吗

维吾尔族的待客方式,十分讲究

维吾尔族不吃猪肉的原因

关于爆竹来历的传说你知道吗

中国自建国至今虽已经过了几十年,但是由于中国的庞大至今还有着很多民族仍为有着自己的名称。这也就导致了未识别民族的出现,有些民族则是被归属于其它民族。

那么,本期来了解一下纳西族支系摩梭人。

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泸沽湖以其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

摩梭人属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据《元史·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川滇交界的永宁地区曾是吐蕃统治地方,唐初么些部落定居于此,传至元初为三十一世,约七百多年。

永宁藏语称“答蓝”,摩梭语称“吕底”,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途经此地,始定名为“永宁”。永宁从元代开始建立永宁州,后升为永宁府,因摩梭人部落首领率众归顺并随军征战有功,赐袭永宁土司和蒗 蕖土司职衔,历经明、清、民国至1956年民主改革时止,阿姓土酋共传38任土司。

宁菠县摩梭人的家庭组织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翠玉、新营盘、大兴、红旗、红桥等地,以父系家庭为多。而泸沽湖畔的永宁聚居区,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残余,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

摩梭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当地俗称“木楞房”。传统风味食品有猪膘肉、腌酸鱼、苏理玛酒等。旧时,摩梭地区以农牧经济为主,还擅长赶马经商和家庭手工业(纺织、缝制、酿酒、打牛奶、做酥油等),但由于处在封建领主经济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民主改革以来,摩梭地区的各项事业建设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摩梭人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等,其中以春节和朝山节最为隆重。凡有年满12岁男、女孩子的人家,都要在正月初一举行成丁礼,摩梭人称“里给”或“毯给”,即穿裤子或裙子。

每年农历7月25日,永宁的摩梭人要身着盛装步行或骑马,去朝拜泸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这叫“转女山”。其间还要举行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并在山上野餐,摩梭青年男女趁机结交阿夏。

摩梭人能歌善舞,较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称打跳),“甲”为美好之意,“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即为美好而舞蹈。领舞者吹竹笛伴奏,舞者一律面向火堆,男女紧挽手臂,五指交叉合扣,逆时针方向环动歌舞,时而加入呼喊声,气氛欢快热烈。

普米族和摩梭人都是母系社会的代表,都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俗。走婚,成人礼,婚嫁习俗都是这两个民族共同拥有的。分离多年来,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和服饰。那么普米族文化和摩梭人文化有什么区别呢?一起来看下。

摩梭人所住的房屋称为“祖母屋”(“祖母”在摩梭语里有“大”的意思,所以又译为“家屋”),祖母屋由两根柱支撑,分别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男柱和女柱必须出自同一棵树,女柱为根,男柱为干,象征“女本男末”。祖母屋中有“火塘”,火塘的火代表家族的命脉,因此不能熄灭。家中所有重要仪式和聚会都在火塘前进行。

家庭由最年长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权力,居住于独立的祖母房,若家中最老一辈有多名成员,则以有能者为当家,又有“舅掌礼仪母掌财”的制度。成年女性居住于二楼,称为花楼,其兄弟与舅舅则居住于一楼。只有花楼的房间开有外窗,以供走婚的男子出入。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儿童服饰不分男女,十三岁以前均穿开裆长衫,衣裤连为一体,腰间系一根带子,足穿自制的皮鞋。男子上身穿麻布或氆氇、布呢质的短衣,下穿宽大的长裤,披白羊皮领褂,膝下用布毡裹腿,腰间佩刀,脚穿自制的牛皮或猪皮鞋。女子服饰较为复杂,花样繁多。

纳西族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的永宁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地。男子服饰与附近的藏族相似,头戴宽边礼帽;上身着高领镶边右衽短衫,下穿深色长裤,裤腿宽大;穿藏式高筒靴,裤脚扎于靴内;腰束宽约20厘米的黑、红等毛织品腰带或氆氇。青年妇女梳辫盘髻,梳辫时头发中要掺入3倍于本人头发的牦牛尾毛,合编成辫子并加上料珠装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