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清华园是哪个门,清华园是谁写的 -ayx爱游戏官网登录

风水布局 发布者:丁夕

清华园就是清华大学的第二个校门,距今也有上百年的历史,这道美丽的古门上面的清华园三字可以说是每年吸引了不少的游客以及毕业季的大四学生们。清华园不仅仅是古代的一个建筑,如今更是清华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知道清华园是谁写的吗?

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以东称清华园,清华园赐五皇子奕综,近春园四皇子赐奕詝,俗称为“四爷园”(清华大学苗日新老师查阅史料后提出当时西部称“春泽园”,而东部称“涵德园”。

清华园赐惇亲王绵恺,近春园赐瑞亲王绵忻。《清华园风物志》作者黄延复也认为“四爷”指绵忻而非奕詝)。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咸丰登基之后,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现存清华园门匾是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三字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的叶赫那拉·那桐所书。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近春园,清华园幸免。奕誴死后,长子载濂继承,因载濂弟端郡王载漪为义和团在园内“设坛举事”,后清华园被收回荒废。外务部为游美学务处上奏获得此地建设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开学,1913年清华学校将近春园等地并入,发展成为今日清华大学。

作为皇家园林康熙行宫(御园)的熙春园(清华园的前身),地域二顷六十一亩,始建于清朝中叶康熙年间,建成于1767年(乾隆32年),它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等五个苑囿号称"圆明五园",时值《红楼梦》前八十回写成不久。

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仍叫熙春园,赐于五子奕综,西部叫近春园,赐于四子奕詝(咸丰),俗称“四爷园”;另据史学家所见“皇家地图”——圆明园外围水乡图上,近春园处标有“瑞亲王”(即道光四弟绵忻),因此“四爷园”之四爷是奕詝,还是绵忻,尚无定论。咸丰即位将熙春园改为并亲题“清华园”(匾额)。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兵火殃及近春园,园内七、八幢斋堂轩榭逐渐败破荒芜,被称为"荒岛"。清华园的历史已有233年,据史料记载清华园内曾有皇帝御题匾额11块,她是西郊仅存的少数圆明园时代的建筑;这就不难看出保护清华园的重大意义。

1910年,美国用庚子赔款建造的“清华学堂”,即位于清华园内,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文革时期,红卫兵冲击清华园,清华园曾遭到破坏,清华园中标志性的“二校门”曾被残忍的推倒。“二校门”直到风波过后才得以恢复。

【结束语】清华大学的主校门有着刻字。出自于毛主席之手,而清华园所处的二校门的来历也是非凡的,存在的历史更为长久,所以二门也是不能忽视的。

校训是每一个学校都要遵循的一句话,所有的学校都有着自己的校训。清华大学身为一个百年大学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校训一直秉持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标准。这一校训一直延迟至今,这八字更被制定为校徽。

那么,本期一起了解一下清华大学校训的由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

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缘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讲题为“君子”,即以此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并把此二卦辞作了如下的诠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顺风而后帆,登岸无日矣。”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然无所芥蒂,望之俨然,此所以为厚也,此所以为君子也。”

接着,梁先生又引申勉励清华学生说,“清华学子,荟中西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之鸿儒,集四方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要人们效法天地,在学、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如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有一次在河边对学生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激励他们效法自然,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地万物在刚健稳定且永不停息的运转,要想做个有作为的人就得效仿天体的运行,拥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阳刚秉赋;自强不息,清华人的思想精髓,它也鼓励着成千上万的清华人自强不息,生生不息;清华的祖辈就是靠着这四个字才有了清华的今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大地的厚实承载着万物,要想做个有作为的人也得效仿大地的宽厚,使自己拥有胸怀宽广、品德高尚的阴柔品质。“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样阴阳共济,刚柔并存,才是完善的人性。清华人就是凭着这2句话,自强不息,祖祖辈辈的清华人有了这两句的鼓励,才有了今天的清华。

【结束语】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着自己应该遵循的座右铭,即使并没有那么深奥的含义,并没有那么出色的辞藻,也依旧是自己一生的陪伴。清华的校训更是许多清华学子们的座右铭。

歌曲是艺术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每次的周一升国旗,听着国歌在自己耳边回荡都有一种血气上涌的亢奋。在一些校园中也是有着一些学校校歌,而作为百年院校的清华大学也有着自己的校歌。

那么,本期一起了解一下清华大学校歌歌词。

《清华大学校歌》由汪鸾翔先生作词,张慧珍女士作曲,评审于1923年前后。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

于1924年03月18日全体练习试唱,03月20日在大礼堂正式合唱,刊载于1924年03月27日《清华周刊》。为帮助学生理解,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

第一段: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第二段: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第三段: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结束语】清华大学的校歌并不只是这一首,还有另外一首英文歌,不过却是出自一位美国女人之手,学者认为其中大多数的美国观念不适合应用在中国的校园中所以大多数学子都是不知晓的。

2011年是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现如今的2015年也已经是最后一天了,清华大学建学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中清华大学一直以着亚洲高等学府创造出不少优秀的人才,你知道清华大学的前身是什么吗?一起了解一下吧!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着名的高等学府之一,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深切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为社会繁荣、国家富强作出了广阔辽远、历久弥新的重要贡献,一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简称清华,1909年,游美学务处在北京设立,同时开始筹建附设肄业馆,总办周自齐,招考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梅贻琦等。1910年,招考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竺可桢、赵元任等。1911年,游美肄业馆更名清华学堂,并首次开学,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裁撤游美学务处;唐国安担任首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在校生约500人,教员30余人,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培养“领袖人才”。

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应清华师生的要求,欣然亲笔题写了校名“清华大学”。由毛主席题写的校名字样,如今已成为清华的一种特殊标志,极有代表性。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原件,保存在清华大学档案馆。

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儒家经典《周易》“乾”、“坤”二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同时期产生的校徽中也已有此八字。

【结束语】清华大学不仅仅是众人眼中的高等学府,更是所有人向往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创造出来的名人明星更是不少,无论是在哪些方面清华大学的付出都是不能忽视的。

清华大学是亚洲有名的大学之一,创办至今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在悠长的历史沉淀中,清华大学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在祖国成长的道路上奉献出自己的努力,创办的清华大学的人就是这些人的恩人。

那么,本期一起去了解一下清华大学是谁创办的。

周自齐创建的清华大学,百年风雨,水木清华。1911年4月,清华学堂正式成立,清华建校。今天,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所培养出来的齐鲁学子们也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播下希望,放飞梦想。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华诞。

说起清华大学和山东的渊源,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山东单县人周自齐。因为这所着名大学就是经由周自齐之手而诞生的。他是创办清华第一人1871年10月14日,周自齐出生在山东单县城区牌坊街一个官绅世家,书香门第。两岁时,由于父亲去世,周自齐被伯父周少棠接到广东抚养,并继续对其施以教育。

周自齐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勤奋。他心存大志、奋发图强。1891年,周自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同文馆学习外语,周自齐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出类拔萃,很快就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两广总督张之洞见周自齐学业出众,一表人才,潇洒大方,对他极为器重,便以翻译生的名义,保送他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到京师同文馆后,周自齐除了学习外,还为当时清政府翻译关于日本的动态,以供国内当政者参考。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当时的执政要人李鸿章阅读日本报纸上的信息,主要是经由周自齐等人翻译。周自齐从京师同文馆毕业后,又继续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1894年,周自齐赴京应试。1896年,京师侍郎张荫桓把他推荐给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此后,周自齐先后任驻美国公使馆书记、参赞;驻纽约、旧金山总领事;并任出使美国、日本、秘鲁等国的使臣。1909年6月清政府成立游美学务处,那时把留学叫做游学,周自齐出任总办。

随后,他又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从选定校址、购地、建校,到聘任教员,周自齐费尽心血。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招收学生460人。周自齐对以后清华大学的赫赫盛名有开创之功。他曾经亲自挑选学生赴美留学清华学堂按美国标准对学生进行短期训练,然后择优送去美国留学。

在这期间,周自齐亲自主持选拔工作。经过考试和精心挑选,前后共选派三批180名留美学生。后来,这些留美学生中很多人都成了国家的栋梁,如梅贻琦、金邦正、张子高、秉志、赵元任、竺可桢、胡适等。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将监督改称“校长”。192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西门高大的门楣上镌刻着四个洒脱的大字“清华大学”,清华西门“清华大学”,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亲笔题写的。1950年6月,毛主席应清华师生员工的请求,欣然挥毫,一连写了六个力透纸背的“清华大学”。

并建议清华大学选择了其中的草书。作为一代书法大家的他,还在旁边谦虚地注明:“右下草书似较好些”。从此,由毛主席题写的校徽就一直伴随着清华师生。

【结束语】毛主席是中国人民心中不可被污蔑的人,在建国后的一些年中,送礼送毛主席的画像、雕塑等等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虽然我们并没有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却依旧看得出父母对于当时的感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