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第一奇迹”,红崖古迹上是仡佬族文字? -ayx爱游戏官网登录

风水布局 发布者:金书

红崖古迹位于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晒甲山上,是“黔中第一奇迹”,其中的神秘天书是千古之谜,很多学者专家都被其吸引,掀起了多次破译的热潮。而现在有中说法,红崖古迹上的文字是仡佬族的文字,这是真是假?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带你去了解。

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的红崖古迹,一直被文人学者称为“神秘天书”、“绝世之谜”。近百年间,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考察研究,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破译热潮。随着仡佬文字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有学者指出,用仡佬文与“红崖天书”进行比对识读,能解开不少疑团,更为进一步研究夜郎历史、寻找夜郎王墓、掀开神秘夜郎的面纱提供了信息。

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晒甲山附近的断桥乡龙爪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这首民谣暗含的意思是:晒甲山的红岩对面有一堵白岩,红岩里面藏着十八抬金银,而白岩里则藏着一把大秤,倘若有谁能够识破这红岩上的“天书”,红岩就会自行洞开,人们可以去对面的白岩里取出大秤,到红岩里去取里面藏的十八抬金银。这个民谣虽然有些玄虚,可它却直指“红崖天书”为“藏宝图”。那么,这“藏宝图”究竟如何能破解?

“红崖天书”的三次破译高潮

“红崖天书”位于晒甲山西侧岩壁上。在一块长约100米、高3米的土红色石壁上,分布有20余个非镌非刻、非阴非阳、似隶非隶、似篆非篆、形若古文的图画符号,字迹红艳似火,虬结怪诞。由于无人能识这些字符,更难解其意,因此这些字符被称为“红岩碑”、“诸葛碑”,晒甲山也常被人们称为“红岩山”。

关于“红崖天书”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贵州图经新志》中记载:“红岩山,在永宁州西北八十里。近山间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声,或岩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疠。世传以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贵州普安州(今盘县)诗人邵元善的诗提及“红崖天书”的形貌,而且还对其做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破译,从而掀起“红崖天书”破译的第一次高潮。邵元善认为,“红崖天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与当地少数民族结下的诅咒盟誓的石碑。

清朝道光、光绪年间,由于民间收藏热的兴起,出现了“红崖天书”破译的第二次高潮。

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永宁州团首罗光堂为了晋级,想要拓印一大批“红崖天书”,以送给顶头上司,便命令工匠用桐油拌石灰涂凸字面,使字变成阳文进行拓印,之后又命令工匠用锤钻将桐油石灰铲平,让人参照还残留的某些笔划,随意乱刻上一些似文似图的字,这样就使“红崖天书”的本来面目遭到了破坏。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贵州安顺地区行署发出百万元悬赏破译“红崖天书”的消息,社会上掀起了第三次破译高潮。

但是,自明朝弘治初年至今500多年,虽然参与破解研究“红崖天书”的专家学者给出了40余种说法,但是,他们的破解都存在诸多破绽或难以让人信服的地方,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破译至今没有出现。故有人认为“红崖天书”的神秘性不亚于古埃及的金字塔、秘鲁纳斯卡地画、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世界奇迹。

仡佬族是我国56个民族其中的一个,它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中,仡佬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个性占据重要地位。那么,仡佬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去详细了解一番吧。

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河江省的同文、黄树肥两县境内。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

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

猜你可能也喜欢:

浅述佤族舞蹈的多元化特征

云南佤族服饰特点与风格

云南纳西族的由来与起源

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的关系与区别

走进仡佬族文化,我们能看到仡佬族先民跃动的舞蹈灵魂,我们能看到仡佬族充满魅力的舞蹈艺术。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下面一起来看看“踩堂舞”和“酒礼舞”吧!

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踩堂舞》是丧葬仪式中举行的舞蹈。流行于贵州遵义、仁怀一带。古代是在坟前进行,近代改在灵堂。

舞蹈时,由3或4人分别吹笙、摇铃、摇司刀、打钱杆作前导,众人(无论男女)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另外几位女子,或举着火把,或提着酒壶,或端着茶盘,盘内放酒碗或酒杯,在队列旁向舞蹈者敬酒。

这种多人舞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复杂队列的变化。人们边唱边跳,边以足蹉地,还不时“呵嗬、呵嗬”地呼喊。《酒礼舞》在传统婚礼时跳。领舞者执手帕领众人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一领众合,气氛热烈。舞蹈动作简朴。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当代的一些舞蹈工作者也根据仡佬族的传统舞蹈编演了一些舞蹈,丰富了仡佬族舞蹈艺术。

酒礼舞

是在传统婚礼时跳。领舞者执手帕领众人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一领众合,气氛热烈。舞蹈动作简朴。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当代的一些舞蹈工作者也根据仡佬族的传统舞蹈编演了一些舞蹈,丰富了仡佬族舞蹈艺术。

主要分类

踩堂舞

又叫踩台舞,是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四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舞蹈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

牛筋舞

隆林县弄麻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只空碗,手执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

狮舞

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搭建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高台,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

仡佬族是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仡佬族有着许多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民间习俗,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仡佬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特别的禁忌。你知道仡佬族的禁忌有哪一些吗?下面就一起来看下面的文章了解一下吧。

一、所居不着地

南宋时期朱辅的《溪蛮丛笑》说:“仡佬以鬼禁,所居不着地。虽酋长之富,屋宇之多,亦架木排比,如省民羊楼。”

其俗承袭了古代人们“巢居岩谷,因险凭高”,“依树为层巢而居,各曰干栏”的传统。如今,在黔东北一带的农村中,仍然承袭所居不着地之俗。现在所住的木制瓦房(俗称正房)的右后间,木板铺底,离地约一尺,俗称“地楼屋”,此为男女主人所居住的地方。正房之前的厢房、飞檐翘角,扶手栏杆,俗称“楼子”。

其楼子上有二个或三个房间,为青年子女们所居住,(楼下圈养牲畜),其禁“鬼”之俗,包涵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意思。无论居住干栏、木楼、竹楼,都可以防避野兽攻击、蛇虫叮咬和避免潮湿。

所以,其“鬼禁”当是敬鬼的意思。其“鬼”不是一般所谓的鬼魂、鬼怪,而指的是大地、母亲。这里在古代曾经称之为“鬼方”,如《贵州古代史?殷周时期的鬼方》说:“今贵州是鬼方的主要部分。”反映在石阡县的地名中,甘溪乡的“晒溪”本名“鬼塞溪”(见《石阡府志》);中坝镇的“高魁屯”本名“剿(角)鬼屯”;大沙坝乡毛家寨一带本名“鬼野屯”(见《镇远府志》);石固乡洋溪河畔有一山村,至今仍名鬼广,那里奇峰怪石,极为壮观。

二、忌关大门

明、清以来,在黔东北一带的农村中,一般人家的大瓦房修建以后,其正中的堂屋大门一壁不装修,长时间敞着。有的用大竹片上下横绑,夹着几块散木板稍微遮掩着。这是(明)田汝成《行边纪闻》所说的“门户不扃”。“扃”(音:窘)指门闩或关门、锁门。有的过了若干年后,再请木匠来装修大门,俗称“订门”。订门如同修建正房一样庄重。大门修好以后便关着,主家要办“订门酒”,亲友寨邻又要来送礼庆贺。当晚要举行“开门”仪式:亲友中一人代表“福、禄、寿三星”来叫开门,木匠师傅在屋里盘问。双方在问答中说了许多的吉语,然后把门打开,迎进“三星”。

大门装修以后也常敞着。有的人家在大门之外特置两扇“腰门”,要关也只能关腰门而不关大门。其腰门1米多高,上半部还用一寸宽的木条间隔一寸竖装,既通风透光又很美观。

为什么不装修大门或有门不关呢?据老人们说:如果关了大门,“香火”(中堂神龛)上的羊子出不去,进不来。香火上的羊子是什么神?据说是“家先神”。根据辞书字典:古称母羊曰“牂”(音:张),即“牂牁”的牂。可知民间忌关大门的崇羊之俗,为夜郎“竹王牂牁”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年节禁忌特俗

俗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仡佬族十分重视春节,年头年尾的禁忌和特俗甚多。

在年除夕和正月初一,一家老幼都要保持和谐的氛围以共享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忌生气吵嘴和打骂小孩。除夕称为“打封印”,初一称为“打开张”,于来年多不吉利。

烧“迎新火”。俗话说:“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仡佬族人家早在十冬腊月,便要在山上寻找一个大树仡篼,挖回家来晾干,以备除夕之夜烧“迎新火”,又称为烧“仡篼火”。如五德一带的仡佬族人说:“三十夜烧个大仡篼,来年喂个大肥猪”。明清时期仡佬族又有“仡篼苗”之称,意为树大根深的土着民族。正月初一早晨,忌吹拨火炕里的仡篼火。相传此时吹火拨火来年易遭口舌是非。

除夕吃年夜饭时,忌吃汤泡饭。据说吃了汤泡饭,来年出门易遭雨淋。

年夜饭后,有的人家要对房前屋后的果木喂饭喂菜,也让树木过年。先将树身砍个小口,填上食物,念道:“喂口肉,结成团;喂口饭,结成串”。

年夜饭后,要封甑子,不能打开。到正月初二日早上,家庭主妇将甑子抱到户外去打开,舀着饭向野外抛撒,念道:“放蚊子啊!放你飞,飞远点;飞到阴山背后去,好让这里干净点!”

除夕之夜忌串门。半夜子时要放鞭炮开财门。有一首守岁诗念“已闭财门莫乱敲,年年守岁到通宵,客来甜酒粑粑煮,恭喜一声运气高。”

除夕之夜要洗脚。洗脚不能洗到膝盖以上,俗话说:洗翻山了来年走人户撞不到嘴(碰不上吃东西)。

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不能烧粑粑吃。据说烧了粑吃易烧衣服,或被火烧伤成疤子。

除夕之夜,有的家庭主妇要将自家的秤、梳子、扫帚藏了起来。据说:大年初一不能见到秤和使用秤称东西,否则来年易碰见蛇。大年初一不能梳头,梳了头梳掉了运气。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扫了地易遭大风;又说“扫穷扫穷,越少越穷”。

大年初一不能吃米饭,全天只能吃汤圆、绿豆粉、面条和饺子。据说“饭”谐“犯”音,以避免犯消(易损坏东西)、“犯事”。

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初一早晨睡大觉俗称“挖窖”,意为做梦挖到地下的宝藏,故不能惊扰其发财梦。

大年除夕和大年初一,要到附近的祖坟去点烛烧香化纸,俗称“上亮”给同祖先拜年。

大年初二日,女婿女儿要到岳父母家拜年。俗话说:“初一的儿子,初二的女婿,初三初四,去吃狗屁”。

正月十五“过大年”。入夜、花灯、龙灯只能在本寨玩,不论贫富之家都要玩到(有孝服人家除外),通宵达旦,尽欢而散。

十五晚上各家要插路烛。将点燃的蜡烛,从房前屋后一支去插到户外的路上去。据说将路照明,以利蛇虫蚂蚁向外行走。同时要做拖草鞋虫游戏:由一个小孩用草绳拖着一只烂草鞋在前面走,另一个小孩用树枝在后面打,口喊撵草鞋虫!。

“炒虫虫粑”。十五日晚夜深时,有的年轻人相邀,到别人家的菜园里去偷些葱蒜苗、芹菜、萝卜之类,到家里来和粑粑一起炒,边炒边叫:“炒死青虫,炒死蝗虫!”然后用碗分装着吃。据说:这样做可以炒死田地里一切危害庄稼的害虫。第二天,当谁发现自家园子里的菜被偷以后,不能“噘花鸡公”(骂街),据说越骂得凶,于偷菜之人越吉利。

“照青光眼”。十五日晚,家庭主妇将一只早已洗干净的粪桶,装盛大半桶清水,让一家老少逐个拿着蜡烛,对着烛光看自己映在粪桶里的倒影面孔。传说这样照了以后,来年不犯火眼、青光眼等眼病。

四、其他禁忌

老年人禁忌年青男女在家里对唱山歌,他们说:好歹这里还有两片瓦盖起。

老年人忌小孩子吃猪蹄叉。说小孩子家如果吃了猪蹄叉,长大以后难找“媳妇崽”,提亲时总有人“打谗嘴”。

猜你可能也喜欢:

你所不知的哈尼族语言特点

哈尼族的起源和历史由来

哈尼族的信仰是什么,你知道吗?

哈尼族民居特点:依山而建、山环水绕

信仰是由人的内心崇拜认同进而所形成的稳定不动摇的信念,信仰往往给人们指向对未来遥不可及的希望与理想,或是对财富的希望,或是对事业的希望。每个民族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作为五十六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的仡佬族文化也有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一起来了解一下仡佬族的信仰吧!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清代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

清末民初的酸会有:“清醒会”(亦称“和瘟会”),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秧苗会”(亦称“保禾会”),多在六月,祈五谷丰登。黑神会”,多在六七月,设。坛”求雨。“太阳会”,八九月间久雨不晴,影响秋收,:打辞祈晴”。“虎豹会”(亦称“山王会”),冬腊月间,设“酸”驱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于三月间做会的。

您可能也喜欢:

古老的德昂族文化“古茶新香”

基诺族火把节是什么时候?

傈僳族传统体育活动“傈僳族弓弩”

颇具特色的傈僳族婚俗文化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