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刘书东

民间俗语有云:“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农历八月十六,中秋余韵尚浓,月色依然美好,甚至比农历十五还要更好,依然是人们悠闲赏月的好时光。那么今天的农历节日大全就为你介绍,农历八月十六是什么日子,有什么习俗。

赏月

农历八月十六,各地赏月兴致不减。中秋以后几夜,月亮圆满明朗。湖州有民谚道:“八月中秋夜夜华。”又道:“十五十六月正圆。”国内各地赏月,有把十六日看得比十五日还重要的,如浙东各县,多以十六日夜为中秋,摆设果品糕点,亲友团聚,以观月华。

粤语中,将中秋夜宴饮称作赏月,第二夜再次宴饮则称为追月。吴地居民一般都在十八日夜登楞伽山,远望宝带桥下的月影,其影如串,连络横流,环连洞中,称作串月。

拗节

农历八月十六,已出嫁的女儿,当天回娘家拜节探望。按中国旧俗,中秋节女子在夫家团聚,次日则应返回娘家,探望双亲及异地归来的族人。广州称之为钻节神,南京人则叫作拗节,而且不限于中秋,在端午也是如此。《金陵岁时记》称:“端午中秋之次日,吾乡均谓之拗节,方言也。殆谓拗转时日而流连光景耳。吾乡女子之出嫁者,率于拗节归宁。”

采桂花

农历八月十六,女子采桂花,用盐腌渍用以泡茶或者制作桂酱。桂花性辛温,能化痰生津,润发除臭,美颜养色,治疗风虫牙痛。古时候用于调味,和姜并称(见《礼记·内则》)。

桂花也用于酿酒,称之为桂酒、桂浆。《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即有“奠桂酒兮椒浆”句。东汉王逸注曰:“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楚辞》中的《少司命》也有诗句:“援北斗兮酌桂浆。”汉唐时候,将桂花酒列为宴饮时重要之物。晋代谢眺《游后园赋》写道:“陈象设兮以玉填,纷兰籍兮咀桂浆。”

桂花香味浓烈悠长,是制作糖果糕团等零嘴小食的必备之物。过去凡是人家做年糕之类,都须在上面敷撒少许桂花,才可算作精致。中秋过后,玩赏结束,便可进行桂花的采摘。

供泡茶用的桂花,采后一定要用冷盐水洗过滤干,然后再用盐拌,用棕着以及竹制的十字架压紧,盐卤须浮在上面。大约一星期后再取出,气味芬芳,冲茶饮用,尤可辟臭解渴。

桂浆,又叫作糖桂花,江南女子大多善于制作。其制法是,先将采下的桂花用已晾凉的淡盐水洗过,等滤干后,用白糖拌匀,放在碗内,上面加铺一层白糖。然后用棕薯及细竹制成的十字架在上面压紧。

三日后,把鲜嫩的姜削成薄片拌入,再加白糖拌匀,上面再加一层糖,并铺以腌演的酸梅,或者和以梅酱,务必使糖卤浮在桂花面上,大约半寸,否则容易导致花瓣变白。这样约一星期,即可成浆,味道甜酸而微辛,颇为可口。桂浆可以做团子、圆子的馅心以及粘在年糕上来用。

钱塘江大潮与印度恒河潮,巴西亚马逊潮共称“世界三大涌潮”,涨潮时,浪涛排山倒海,气势十分壮观,自古是人们观赏的盛事,甚至还为此形成了节日,那么就让农历节日大全为你介绍,农历八月十八的观潮节。

问:农历八月十八是什么日子?

答:农历八月十八是浙江民间的观潮节。

观潮节是汉族民间节日。流行于浙江杭州和嘉兴地区。据说南宋时已有此节。杭州人十一日起就有观潮的,十六、十八倾城而出,从庙子头到六和塔,沿江楼房均被租赁当作看位观潮。清初以来,因河流改道,观潮已移到嘉兴海宁。

所谓“潮”,是海水定时涨落的通称,是由日月吸引地球与海水形成的。当朔、望之时,日月同经,或者正好相对,其吸引力聚合在一起,十分强大,所以潮汐就大。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日月相距九十度,其吸引力分散、弱小,所以潮汐就小。

钱塘江怒潮,高达三丈,是全国第一大潮,就是因为地形构造形成的。潮头从远处刚出海门时,仅仅像一条银线。很快逼近后,则如横贯的山岩,声如雷鼓,犹如白马奔腾,银山崩裂,有吞天浴日之势;到了海宁,气势便极盛,宛如银城雪岭,千军万马,簇拥而来,势不可挡;到杭州则已如强弩之末,气势大减。苏轼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诗句;杨万里有“海阔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赞咏。

钱江观潮,起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南宋定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所谓潮神生日),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把这一天作为观潮节。苏东坡盛赞:“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旧俗,观潮节也是“潮神节”,以前每当这一天,沙地到处都要募捐聚众祭祀潮神,称“潮神会头”或“潮会”,张神殿、镇海殿、静海殿、靖江殿等处,香火十分旺盛。

这种风俗,与钱塘江河口段“坍江”频仍有关。那时人们无法了解潮汐的成因,就免不了以神力来穿凿附会,于是就产生了潮神的传说。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段潮神众多,但沙地民众普遍敬奉的是张老相公,即北宋时的漕运官张夏。凡潮神节、“坍江”及农历三月初六张老相公生日,必祭祀。

传统的观潮胜地是海宁盐官镇,所以又称“海宁潮”。这一带有镇海塔、海神庙、中山亭等景点,每年中秋前后,有10万余人聚集,形成人潮海潮齐涌,热闹非凡。

观潮最佳胜地有三处。一是在盐官附近可看银涛滚滚整齐而来的“一线潮”。二是在盐官以东的八堡大缺口可看东、南两股潮头相撞,掀起万座冰山、千里雪峰的“碰头潮”。三是在盐官以西的老盐仓可看潮头猛冲丁字坝后,浪涛壁立,冲向天际的“返头潮”。

因为潮水以每小时25千米的速度逆行,因此如果一潮三看,必须乘观潮专车与潮头赛跑。可先在八堡看“碰头潮”,再到盐官饱览“一线潮”风光,最后到老盐仓欣赏“返头潮”。由于涌潮变化多端,观潮的最佳地点也迁徙不定,可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人们都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而在中秋前一天的农历八月十四,又有什么习俗呢?这或许知道的人就少了。那么今天的农历节日大全就为你介绍,农历八月十四的习俗有哪些。

送时物

农历八月十四日,晚辈要送月饼、瓜果给尊长,而娘家则送菱、藕、石榴、栗、柿、月饼给新出嫁的女儿。按照旧俗,女子出嫁后的第一年中,娘家家道富裕的,遇到节日必要送女儿应时的节令物品,让其转赠给女婿家的族人,使其对自己的女儿产生好感。

富裕而又喜欢讲究礼节的家庭,会终生坚持这种做法,也有的家庭会中途停止。第一年的节日,被看得尤为重要。中秋节娘家送给女儿公婆及小夫妇的,按例是特地准备的优质月饼及果品,以示祝贺团圆之意。

夫妇团圆

农历八月十四日,归宁的女子,晚上必返回夫家团聚。中秋佳节,旅居在外的人都陆续返回故里。归宁的女子,自然应该在节前赶回家团聚。《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归宁的女子此日返回夫家,又称团圆节。

烧斗香、焚月光纸和售水果

农历八月十四日,店铺以斗香、月光纸、新酒、应时的果品供应市场。中秋节期间,香火店用线香编成香斗,或者用纱绢糊成斗形,中间放入各种香屑。不论僧俗,都会购买,在月下点燃,称之为烧斗香。

制作精美的香斗,大约有一尺多长,高四五层或者七八层不等,自下而上逐渐收窄,堆叠起来如同塔状。最上一层,裁纸为斗,覆盖在上面,旁边插两面彩色镂空的三角旗,围着月宫牌坊及魁星等小饰物,中间插着用线檀香扎成的一支主香,叫作龙头香,主香下面铺着散碎的檀香、降香等,只有在祭拜月亮时,扎起高台才能够点燃它。

月光纸在明朝时就已经有了。《帝京景物略》记载:“中秋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跌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宫桂殿,有兔柞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尺,大者丈,工致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北京岁华记》也称:“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中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农历八月中,谷物刚上谷场,各种果子也都成熟,市上出售的应时物品,以酒果为主,盛况确如《东京梦华录)中所载:“中秋节前,诸店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筛,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鳌蟹新出,石榴勃、榅桲(可做蜜钱的酸果)、梨、枣、栗、李萄(葡萄)、弄包、枨橘,皆新上市。”

过去,北平这天有果子市场,在前门之东。每逢农历八月十三、十四两夜,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售货者将各种果品摆出来,摆满了整个市场。大街小巷,遍设果摊,有雅尔梨、沙果梨、白梨、水梨、苹果、林擒、沙果、橘子、秋果、海棠、欧李、青柿、鲜枣、葡萄、晚桃、桃奴、果藕、红黄鸡冠花、西瓜等等。

一个人应该有梦想,没有梦想就不可能成功,而如果仅仅想一想却不去行动,那还不如没有的好,没有梦想的人,他至少可以做到不花心思不去劳神费力,而有梦想不行动的人,总是会去各种幻想中的计划,只是永远是空的,所以永远空生羡慕。那么,你知道在农历星座查询中,农历八月十六日是什么星座吗?一起来看看吧。

年份星座年份星座年份星座1950天秤座1951处女座1952天秤座1953处女座/天秤座1954处女座1955天秤座1956处女座1957处女座1958天秤座1959处女座1960天秤座1961天秤座1

我国民间一般认为“正月里来过大年”的“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完就结束了,人们此时也早已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和工作。不过其实在我国一些地区,到了农历正月十六,依然有不少有趣的习俗,或许正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意。那么就让传统节日为你介绍,农历正月十六习俗有哪些。

走百灵

这在鲁西南一带很盛行。正月十六年味渐远,早春来临,正所谓“走出门庭,心灵手灵”,在济宁地区,窝憋一冬的妇女儿童纷纷出去踏青、健身。早年她们多到孔庙、孟庙、曾庙去烧香许愿,母亲们祝愿儿女成龙成凤、心灵手巧。现在老百姓则多改成攀岭登山望景,走百灵变为走百岭,也有人在这一天走亲访友,相互交流。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六则是“烤百灵”,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一些柴和柏树枝,玉米桔梗,和百灵,等到晚饭之后,全家人便聚集在自家门前将物质点燃,家人围在火堆前,老人们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让全家都烤烤自己胳膊和腿,拍打拍打身体上不舒服的部位,最后全家人都迈过火堆,以求得来年的健康。

还有的人家,会在火里烤一些馒头或年糕,烤过后分而食之,传说吃过这种火里烤过的馒头或年糕,可以防百病。也有的燃起柏树枝,在自家的灶台上扫一下,意思是扫尽所有的蝎子和蚰蜒,不让蝎子和蚰蜒进自家的灶台。最后,每家留有一老人守着火堆,其他人便一家一户之间川流不息地奔走着烤火。直到烤完百家为止。

舞旗花

舞旗花的习俗大概是源于明朝洪永年间,当时大量的士兵转业到苏鲁豫皖,垦农安家,他们为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把军队的火药成份改过了,装在铁桶里摇,后来便演变成现在的“舞旗花”了。舞旗花的准备工作须提前几天进行,到坟林山坡拾扫柏颗,寻找来废锅用石臼捣碎,选街面中央刨冻土、修地臼。此外,还要准备好麦秸、锯末、旗杆、拴羊的铁索和凿好眼的废铁桶。旗型铁桶里表层装的是豆秸,然后锯末,靠中心和底部便是柏颗和锅硝。

舞旗花的旗杆约有丈高,用铁索把上头和铁桶连结实后,先将豆秸点着了,迅速把旗杆下头插在地臼里,开始转动。随着火势,慢慢加快速度,一条吐着火舌的游龙便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四周的人们的呐喊声,转动者越发卖力,直到汗流浃背被换掉为止。当碎锅硝烧红之时,正是最精彩之处,火红球变成了白炽球,四射的金星噼啪作响,漆黑的夜晚亮如白昼。速度再快点,铁索拉平成水平状,迸发出的锅铁打到石墙上,再反射回来,围观人群既爱看,又生怕飞到自己身上,不由得往后撤了再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