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马悦

马三立老先生对相声界做了很大很大的突出贡献,他对相声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可谓是全面。马三立相声艺术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台风亲切、口风随和、题材平常、语言平实、结构简单却隽永幽默。本期戏剧文化将为你介绍马三立。

马三立先生在相声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相声艺术优秀传统的全面继承。如果说侯宝林先生的主要贡献是在相声革新方面的多项突破和发展,马三立的突出成就则来自于他对相声艺术传统精神的全面把握与深刻继承。

他早年表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见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等。其表演“活儿宽、路子正,哪段儿都有新东西”。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马先生也擅演单口相声,并且常能使所演节目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当时乐了还不算,“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还会乐”,真正做到了使自己的艺术脍炙人口、隽永流芳。在艺术趣味上,他在舞台表演上的“口风”追求现场运用,他曾说:“我不喜欢拿好架势才出场,也不喜欢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声、怪气、怪相找噱头。我要用语言和形体动作把观众引入我为他们提供的特定环境,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我用‘包袱’把观众逗乐,又要使观众在感觉上并不以为我是有意识地在逗他。”正如古人诗句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正是马三立在相声表演艺术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与追求。

众所周知,马三立相声艺术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台风亲切、口风随和、题材平常、语言平实、结构简单却隽永幽默。他的相貌清瘦,表演朴素,说表的语言比较粘连甚至显得有些零碎和嗦,个别节目在轻声絮语的说表中,不时还会出现口头表述所常有的语病,可听着却使人感觉如聊家常、如遇故知,亲切随便中会突然迸发出机趣与幽默。他的相声表演风格是自然散淡的,犹如传统的太极推手,“包袱”轻易不会出手,而一旦出手必能力拔千钧、一语中的,使人久难忘怀。

其代表性节目如《大保镖》、《文章会》、《夸住宅》、《白事会》、《卖挂票》、《黄鹤楼》、《开粥厂》、《买猴儿》、《似曾相识的人》、《10点钟开始》、《家传秘方》、《学说瞎话》、《逗你玩》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体现着他的表演风格。马三立的相声,从文学脚本看,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情节和人物于是成为马三立相声文学的两大支柱。“我”这个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又使得表现的内容更细腻、更可信,也更具艺术上的感染力与讽刺审美的便利与张力。

马三立的相声说表因着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的具体与延展,而在思维上属于归纳式的升华与浸染。从而导引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审美姿态: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是“自嘲”式的;在艺术的展示手法上,马老体现着“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深刻;在思想展示的类型上,他通俗而质朴;在风格的价值回归上,马老以相声艺术的传统精神演绎着无处不在的平民心态与生活风情,长于写实。

天津的文化氛围和长期的撂地演出生涯,以及深厚的艺术渊源,使得马三立不仅基本功扎实,传统艺术的修养深厚,而且极熟悉天津的市民生活,懂得老百姓的日常心理,又了解天津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他的艺术被视为平民的或市民的,平易的或朴素的,是典型的“平民艺术家”表演的天津地方风味浓郁的“津门相声”。

马派相声其实是由最早的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创立的。而马德禄是马三立的父亲。所以在现在的马派相声中,我们能看到马派的代表为:马三立和马志明。那么马派相声创立的特点是什么,除了代表的两个人还有什么其他的传人吗?一起到戏剧文化看看吧!

马派艺术的特点是“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本色、自然,丝毫没有表演的痕迹。内容上善于刻划小市民的形象,艺术手法和美学趣味以“自嘲”为主,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马派艺术,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大智若愚,高深莫

刘宝瑞是中国相声第六代的演员,他的师傅说张寿臣。刘宝瑞所演绎的相声借鉴了多种戏剧,电影等等的艺术特点。自己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单口相声中更为独特,所以被誉为:单口大王,那么大师刘宝瑞单口相声有哪些代表作呢?一起到戏剧文化看看!

早年生平

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本名刘明光。自幼家境贫寒,九岁开始接触相声艺术,常游走于北京天桥和东安市场相声场子之间,曾随崇寿峰学艺。十三岁正式拜张寿臣为师(张寿臣为其取艺名刘立棠),学说相声。十四岁赴天津,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并常到广播电台播音,初露头角。

1932年,17岁的刘宝瑞与18岁的马三立搭档,去营口、烟台、青岛等地“跑码头”,演出相声。在从营口开往烟台的轮船上,由于身无分文,两天没吃东西,刘宝瑞饿昏了,马三立迫不得已,偷了别人两个烧饼,才救了刘宝瑞一命。从此,刘宝瑞和马三立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

战乱时期

1937年,刘宝瑞赴济南光明茶社演出,期间编演了相声《家务事》、《韩复榘讲演》(《韩青天》),揭露当时山东省主席、亲日派直系军阀韩复榘不学无术、骄横昏庸的丑态。1939年,天津水灾,刘宝瑞前往唐山演出,水灾过后返回天津。

20世纪40年代,为维持生存,刘宝瑞一直不间断地在各地“跑码头”。期间曾在天津、北京、济南、南京、上海等地,与曲艺名家白云鹏、高元钧等合作演出。

1941年,刘宝瑞到开封演出两个月,期间同张杰尧(张傻子)合作演出。1944年,刘宝瑞在济南创办“共乐茶社”相声大会,邀请张寿臣、于世德、张立森、王长友、高桂清、来少如等演出。济南相声场子垮了之后,刘宝瑞从济南回到北京,入“启明茶社”演出,期间和郭荣起搭档,互为捧逗,一连在电台播演了四个月的相声节目,在北京城造成较大影响。

1949年,刘宝瑞与赵月华结婚并在南京成了家。没过多久,为生活所迫,刘宝瑞只身前往香港,成为第一个把相声带到香港的艺人。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已在香港颇有人缘的刘宝瑞回到解放后的上海。1952年回到北京,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曲艺团。后调中央广播说唱团任艺术指导。

从1954年起,刘宝瑞先后去过江、浙、鲁、豫、内蒙古等地基层演出。1954年春节期间,到北京郊区为农民演出,同年4月,到琉璃河北水泥厂下厂辅导工人曲艺队伍。此后,刘宝瑞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曲艺训练班坚持教学十二年,培养出大批青年相声演员。

1959年夏天,刘宝瑞去福建前线慰问解放军,访问了侦察英雄纪瑞瑄,及时创作、表演了歌颂英雄的单口相声《神兵天降》,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篇军事题材的单口相声。

六十年代初,刘宝瑞和侯宝林、马季一起,经常去北京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专场演出,并多次受到亲切接见。

1962年春节,为贯彻中宣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物质生活贫乏,在宣传上应着眼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充满笑声”的指示,中央电视台(当时名为“北京电视台”)举办以相声为主的“笑的晚会”,“大轴儿”是刘宝瑞等表演的多人相声《诸葛亮升帐》,相声的“底”由王决设计,是诸葛亮的一盘点心被帐下四员大将吃了,滑稽可笑,颇受欢迎。(这段相声到“文革”期间被无限上纲,打成“毒草”。“底”被诬为“恶毒攻击人民饥饿,抢点心吃,发泄对现实的不满。”)

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宝瑞遭受严重冲击和迫害,被下放北京房山农场劳动。1968年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下午,刘宝瑞在北京房山路村劳动时受到现场批斗,当晚逝世,年仅53岁。刘宝瑞死后其尸首被草草掩埋,至今遍寻无果,只留衣冠冢葬于北京朝阳陵园。

《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3年版)收录作品:

《珍珠翡翠白玉汤》、《山东斗法》、《豆腐侍郎》、《日遭三险》、《贾行家》(《假行家》)、《酒迷》、《傻子学乖》(《学乖》)、《赎驴》、《穷不怕巧斗贾仁义》、《皮匠招亲》、《四子科考》、《一字诗》、《打油诗》)、《赶考》、《化蜡扦儿》、《火龙衫》、《大脑袋》、《赞马诗》、《灶王爷》、《孟姜女》、《白蛇传》、《芜湖关帝庙》、《泰山石敢当》、《三吃鱼》、《兄妹联句》、《君臣斗智》、《纪晓岚》、《慈禧入宫》、《知县见巡抚》、《假斯文》、《全上来》、《翻跟头》、《画账》、《朱夫子》、《天王庙》、《文庙》、《画扇面儿》、《暴发户》、《兑水》、《韩复榘讲演》、《家务事》、《善意恶语》、《讲字》、《一字两读》、《草船借箭》、《书迷闹洞房》、《打砂锅》(《书迷打砂锅》)、《张飞爬树》、《跑海》、《空城计》、《兵发云南》、《“讲”戏》、《红先黑后》、《猫蝶图》、《风雨归舟》、《偷斧子》、《增和桥》、《和尚开荤》、《法术》、《当行论》、《扎针》、《宋献策测字》、《测字》、《先写后问》、《求财》、《黄半仙》、《无鬼论》、《学徒》、《上学》、《狗噘嘴》、《小“zi”儿》、《神童解缙》、《漫话燕京》、《皇帝选陵》、《十二缺》、《扇子规律》、《底漏》、《劝架》、《要账》、《卖柿子》、《白吃猴儿》、《糊驴》。

【结束语】这么一个厉害的角色,真是不容忽视,就连小编平时不经常看相声的也被他的相声所吸引,真是独特得让人羡慕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