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高龙

我国的亿万农民,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养育着世间的人们,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论刮风下雨,炎热寒冷,我们应该珍惜粮食的珍贵。那么,本期的老黄历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农民丰收节。

2018年6月21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具体工作由农业农村部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日期为公历2018年9月23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十四。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发端,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决心和信心。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待,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汇聚起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四个坚持”: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办节日。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农时农事,组织开展好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纷呈。突出地方特色,不搞千篇一律。我刚才讲,不会搞全国统一的规定动作,而是让地方去创造。

二、坚持节俭热烈办节日。乡村风情不在奢华,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既要有节日的仪式感,又要避免铺张浪费,要形成上下联动、多地呼应、节俭朴素、欢庆热烈的全国性节日氛围。

三、坚持农民主体办节日。农民是丰收节的主体,农民广泛参与是关键,这是亿万农民的节日。所以,我们支持鼓励农民开展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农民成为节日的主角,农民的节日农民乐。

四、坚持开放搞活办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综合性的节日,既是农民的节日,也向其他社会群体开放。所以,要用开放思维办节日,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助丰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动,还要举办各种优秀的农耕文化活动,让全社会、全民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

在历史上,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占据中国人口大多数的人就是农民,一个王朝刚开始建立的时候上层统治较为宽松,农民能够安居乐业,但是到了末期,上层残酷的剥削人民,如果不幸遇上天灾人祸,那农民生活更加难受。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次农民起义是哪四次吗?下面一起去民族文化中看看吧!

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阻隔在这里,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在这种绝境中,陈胜和吴广想到了利用人的迷信,把写有“陈胜王”的白绸放在鱼肚子里,然后假装被其他人看见,来表明自己的行动是上天授意,于是轰轰烈烈的起义军就揭竿而起了,这次起义虽然历时只有六个月,但是造成了将近600万的死伤,而当时秦国的户籍统计只约为2000万左右。

汉朝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 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农民苦不堪言。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唐朝黄巢起义

黄巢农民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华中、华东、华南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最终败亡。

天平天国运动

清朝的落榜秀才洪秀全不满清朝社会现实,纠集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清朝廷的武装起义。起义迅速发展,公元1853年,咸丰三年,洪秀全的起义部队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建立“太平天囯”,与清王朝分庭抗礼。轰轰烈烈的起义最终在朝廷围剿下失败,不过天平天国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与崩溃。

公历4月4或5或6日

清明节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农历七月十五日

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农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也可在祖先的生辰日祭拜祖先。

您可能也喜欢:

2015年结婚吉日一览表

愚人节的由来和习俗

各地大年初七习俗有哪些

春节习俗:大年初二习俗有什么

我国自古是农业国家,农耕文明在我国源远流长。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论是哪个民族,都明白丰收对于子孙的生存繁衍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丰收时节到来的时候,有许多民族都要举办隆重的收获节,热烈庆祝大自然的恩赐。那么就来了解我国的收获节有哪些。

畲族收获节

农历八月十五汉族是中秋节、团圆节,畲族又称收获节、丰收节。畲族家家户户做糯米粑,欢庆丰收,并在这天祭祖。新中国成立后受汉族影响,多数畲民也与当地汉族一样吃送月饼。有长辈给小辈送月饼,儿、女婿给父母(岳父母)送包饼及面、肉等。十五日晚,家家户户设酒肴团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仍沿袭。

高山族收获节

高山族收获节又称作丰年祭或丰收节,是台湾原住民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祭典,在每年秋收季节举行,为期一周左右。高山族的收获节大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每个部落都会错开时间举办。

由于居住环境及种植作物不同,农作物的成熟期、收获期也不同,因此各地的节期也不尽相同。但是,都有共同点,就是在收割、尝新、入仓等收获的各个环节开始或结束时,都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礼之后,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人们举杯同饮,欢歌共舞,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与欢乐之中。

僳僳族收获节

僳僳族收获节大都在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收获节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酒和尝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边收获一边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