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陈楠

辽菜虽然早已是东北地区的代表菜系,在民间广泛的流传,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制作特点。但是辽菜文化形成至今一直没有一套属于自己标准。虽然在菜肴的名称上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做法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但是现在辽菜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标准,都是什么呢?

今年1月,一部旨在规范辽菜口味、用料、营养成分等内容的“辽菜系列标准”,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直到支持下已经正式颁布。今后,锅包肉、溜肉段、小鸡炖蘑菇等9道菜、2道点心,将有一套完整的制作标准、口味标准和营养标准。

辽菜首批辽宁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其中包括“九菜二点”。

“九菜”指的是:葱烧辽参、小鸡炖蘑菇、锅包肉、焦熘里脊、赛熊掌、靠大虾、扒三白、拔丝地瓜、三鲜火锅,“二点”指的是烧卖和煸馅饺子。

这套标准旨在规范辽菜的口味、用料、营养成分和制作方法。标准同样对菜品的色泽、气味、形态、味道、质地5个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哪怕是一道简单的小鸡炖蘑菇,选取的鸡属于哪个年龄段的、蘑菇要用哪类蘑菇,盐和味精等调料的用量都会有相应的标准。

与此同时,标准还将对之前辽菜的做法进行改进。摒弃之前的油大、盐多、味重等相对不健康的烹饪方式,更突出食材的“本味儿”,使菜品的口感醇厚香浓。同时,标准也会借鉴川菜、粤菜、鲁菜等菜系的口味和优点,博采众长。

这套标准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传承,标准将作为正统辽菜的蓝本,存入档案馆,成为历史资料;其次是在行业内的贯彻,使辽菜餐饮企业的产品更为规范化、精细化,鼓励在标准辽菜的基础品质上创新;最后还要把这套标准用于教学,在培养辽菜厨师时作为基础教材。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等文化。在彝族文化中有着比较特色的是“打歌”文化,“打歌”就是彝族民间载歌载舞的群众舞会。想知道更多关于“打歌”的文化吗?一起来看看吧。

漾濞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曲调优芙、歌词内容丰富、舞姿活泼多变,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走进中国核桃之乡--漾濞,总能听到悠长的山歌或琴声从那遮云蔽日的核桃林深处传出,吸引着男女老少顿足而歌、踏足而舞,这就是粗犷豪放的漾濞彝族“打歌”。

“打歌”是漾濞最常见也是彝乡人民最喜欢的文娱活动形式之一。“打歌”,又称“踏歌”、“跳歌”。探本究源,“打歌”一词原先多指彝族民间载歌载舞的群众舞会,现在它变成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代称。这是由于县内彝、傈僳、苗族同胞的民族民间舞会活动有着相似之处的缘故。漾濞各地的“打歌”具有不同的特色,但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听到打歌调,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走进了打歌场,那热烈欢快的气氛会使你陶醉。俗话说:“葫芦笙一响,脚底板就痒”,“不会吹拉弹唱的除非是笨小伙,不会打歌对调的除非是憨姑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彝山处处是舞场,彝乡寨寨有歌手。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是一套套优美舞蹈云生的源泉,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一曲曲扣人心弦的山歌问世的蘖曲。

“打歌”也有地域的差异,南片山区鸡街、瓦厂、龙潭一带的彝族“打歌”,彝语叫“额克”,意为“歌舞”。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明快。舞者在笙、笛伴奏下边歌边舞,舞步整齐,舞姿矫健。在举行礼仪的场合,开场时须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此后即不分男女老幼、生人熟客均可随意参加。

一次盛大的打歌会,自头天黄昏时分开始,至次日黎明才尽欢而散。在鸡街,“阿忾”时常伴以刀舞,使打歌场上的气氛更为热烈。西部地区彝族打歌的另一种形式称“路路则”。这是一种只舞不歌、有乐器伴奏的集体舞,有20多种舞步,由领舞人报动作名称,众人依此变换舞步。

“打歌”这种群众性娱乐方式,在漾濞境内广为流传,村村寨寨、角角落落,无处不在。凡是彝族聚居的村寨,只要有婚丧娶嫁喜庆节日,全村男女老少,都以三弦、笛子、芦笙伴奏,一圈一圈地围着火塘旋转,边歌边舞,尽情舒展内心的喜怒哀乐。

漾濞彝族“打歌”,套路繁多,内容丰富,常见的有“四步行走式”、“六步六行式”、“六步颤动式”、“踏步两翻两转”、“跳步两翻两转”、“三翻三转”、“全翻”、“板桥翻”、“正喜歌”、“三跺脚”等,随着不同的音乐节奏而变换步伐,舒展激情,使人在粗犷豪放的表演中,感受到生命的冲动和情感的升华。

黎族文化是一种滨海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黎族文化的特点。每年的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黎族男女追求爱情与告白的日子。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佳节,也是黎族对外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那么,你对于黎族三月三节是否了解呢?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三月三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

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每年三月三这一天,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会在俄贤岭集会,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项活动逐年扩大并传播至海南各个黎胞居住区,在海南黎胞中形成盛大的传统节日。

您可能还会喜欢:

神奇的瑶族医学文化

白族信仰,你所不知的白族宗教信仰

独特的藏族饮茶文化

领略白族文化的艺术熏陶:白族扎染文化

客家人先民在古代又一次奠定如今形势的迁徙,赣南就是他们的第一站,是客家民族形成的摇篮,也是现如今客家人最多的聚集地。这里保留了大部分宋代古迹,更是被称为“宋城博物馆”。为江西文化增添重要的一笔。

江西赣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有如分布在章贡区、龙南、安远、信丰等县的围屋千余座,数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筑之特,类型之广乃是罕见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墙和众多的宋代古迹遗存而被称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区;

有如在广大城乡保存完好而众多的姓氏家谱、族谱,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据;有如上犹九狮拜象、兴国山歌等百余种民间艺术;有如备受海内外客家人喜爱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还有独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从中原南迁的客家祖先定居赣南后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瑰宝,结合迁徙途经地的音乐素材,经与赣南本土的原生音乐长期融合的产物。赣南客家山歌旋律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动听,故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

梨园戏曲

赣南客家戏曲以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和东河戏最为盛名。赣南采茶戏又名“三脚班”“三脚戏”,是客家文化孕育出来的民间艺术。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本地及外地流传到赣南客家地区的各种民歌、民间舞蹈、民间灯彩、民间戏曲的艺术营养,成为既有客家习俗,又有地域风情的戏曲剧种。

乡音曲艺

赣南客家曲艺以宁都道情最为典型。宁都县的“道情”,原名“鼓文”,又名“渔鼓筒”,是流行于宁都县及周边县市(广昌、石城、瑞金、于都、兴国)具有客家特色的说唱艺术。作为中国270多个曲种之一,具有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内容情节感人的特点,深受民间喜爱。

据老艺人传,明末清初,算命先生(盲人)根据所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运用算命时所唱的颂诵腔曲调,同时吸收乞丐沿街叫化所唱的“过街溜”腔调,心拟词曲话本,演绎历史,说唱故事。

灯彩艺术

赣南客家灯彩歌舞既有独特的舞蹈与灯饰艺术风格,又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灯彩歌舞活动期多为新春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终止,或在姓氏迎簿进祠和各种朝神、庙会期间,按乡规民俗,灯队均以同一宗族姓氏组成,伴随龙舞、狮舞,走村串乡,日夜舞灯,举行灯彩活动,他们借用灯彩这种艺术形式得以消灾、求子、祈福、娱乐等。

唢呐艺术

唢呐,是一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吹管乐器,在赣南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盖新房、庆丰收、上大学等,都要请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村坊上举行迎神赛会,或其它大型活动,也必定有唢呐以壮气氛。

然而,在赣南各地,最有特色的要数于都唢呐。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

东北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地方,同时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一步一步的形成了现在整个的辽菜文化,是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辽菜集思广益,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在原有的八大菜系上,加上一笔。

辽菜它是根据辽宁地区民族特点、区域特点、饮食习俗、烹饪技法创建的一种地方菜系。辽菜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形成与辽宁的政治、历史、地理、民族、文化、风俗、资源及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密切联系。辽菜是利用辽宁产的绿色食品原料和特有的烹饪工艺,并结合辽宁地区各民族饮食文化和习俗形成的独特菜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