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特色的鄂温克族萨满舞-ayx爱游戏官网登录

风水布局 发布者:王原一

萨满教是一种流传于中国的民族信仰宗教,“萨满”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因兴奋而狂舞的人们,鄂温克族也是信仰萨满教的,萨满舞更是他们的民族特色。本期鄂温克族文化一起了解萨满舞。

“萨满”一词源于满—通古斯族语言,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即成为对萨满教巫师的通称。萨满舞是我国原始萨满教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作为祛病禳灾、祈神护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分别表演。其表演的场合,一是治病,二是春节期间预祝来年丰收,三是萨满盛会,类似汉区庙会。

鄂温克萨满舞的基本特点为手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文化各有各的不同。从古至今,每个民族都秉承着一些规则,来限制人们的一些过于冲动行为。那么,鄂温克族文化中有哪些禁忌呢?随小编往下看吧。

1、狩猎忌

猎人出猎前,禁止让孩子玩捉迷藏游戏,否则野兽也会躲藏看不到;出猎之前,绝对禁止进入产房,认为脏污,捕不到野兽;用“刚嘎”、“森克尔”草在篝火中熏熏之后,才能转有好运气;出猎时不准打杀鸿雁、天鹅、乌鸡,认为这是不吉利的。

狩猎时禁止猎人之间不团结;禁止向狩猎去的方向打枪射击,否则野兽会远远逃走;禁止狩猎时说大话,禁止狩猎前告知别人打猎的地方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家里人也不例外,认为野兽特别是野猪肩骨上有孔眼,有事先猜知的本领;如果在行猎前说,我今天一定能打到野兽,那么野兽就会跑掉;狩猎时,不许烧崩火的柴,认为这样就没有福气,因为“白那查”(山神)怕被火崩着,不靠近你,你也就打不到野兽;看见野兽不能争先抢着打。

狩猎宿营时,禁止往火堆里洒水或吐痰,否则会触犯“白那查”,什么也打不着;在打鹿、犭罕的碱场上,不能掉失烟头、弹壳等遗物,以免野兽闻味逃离而去;在狩猎时如果遇到锯剩的粗树桩子,猎人不许坐或搁物品,认为树桩子是山神坐的位置;在行猎时,猎人忌讳在野猪拱过的地方宿营,认为不安宁没有运气。

猎人不吃狗肉、狼肉、狐狸肉和猫肉,有儿女的家庭忌杀猫、狗。说猫死后能复生,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宰杀就是作孽。没有儿女的孤独老人,实在要杀猫时,也不能开枪打或勒死,而是用车轮碾死,认为车轮永远向前不断地碾压,不会让猫的灵魂有复仇之机。猎人不打杀异色(黑色、白色)的狐狸,不打黄鼠狼和猫头鹰。忌打丹顶鹤,丹顶鹤是结成终生伴侣的鸟类,打死一只,另一只也会哀叫致死,认为不吉利。在行猎时,猎人忌讳乌鸦叫声,认为不走运。禁止行猎期间做任何娱乐活动(跳舞或唱歌)。禁止别人背着枪或拿着鞭子进“仙人柱”和屋内,认为没有礼貌。

2、农事忌

禁止播种的人接近坟地,认为这样会影响庄稼的成长;另外,认为老年人撒种庄稼会长得不好,必须由青壮年人去播种,才会长得好,长得壮;鄂温克人忌讳别人估计他们的粮食多少,认为这样会影响粮食的实际产量;正月初八叫“帖日干衣呢格”(庄稼日),这天要用绳子把剪子绑住,怕动剪子会把庄稼剪掉。

3、牧畜忌

鄂温克人禁止杀掉或卖掉未停奶的母畜,认为,卖掉或杀掉没停奶的母畜,是不吉利的,家里会发生母子分离的事情;禁止春季用牲畜的腮骨作游戏,认为春季是牲畜下崽期,如果玩腮骨的话,牲畜生下的小崽会有歪腿的情形;禁止漫骂牲畜,否则会变成赤贫;当傍晚牲畜回来时,家里不许断火。不许宰杀脖子上带有绳子的羊,杀时必须先解绳子;禁止小孩玩弄火,玩火的话牲畜走的太远或得疫病;禁止拿刀子捣锅或代替筷子;不许拿刀子走进牲畜圈内或用有刃的东西打狗和用火吓唬狗;禁止吃病死的牲畜肉,认为有病毒感染;禁止把献给神的“温古”马杀掉或出卖,认为会触犯神灵。

4、其他生产禁忌

上山锯倒松树之前,必须先敬“白那查”(山神),才会安全无事。放木排时,忌讳做噩梦,宁可休息一天,不放排木流送,否则会出危险或事故。捕鱼和钓鱼时,禁止跨过渔网和鱼竿,不能用刀切开鱼的胸和椎脊骨;钓鱼时禁止说大话,“非钓着鱼不可”等,否则什么也钓不着。驮过“玛鲁神”、“温古神”的驯鹿,禁止驮运别人的物品。驯鹿下羔期间,禁止烧腐朽木、桦树皮和松木等,因为驯鹿羔一闻这种烟味就会中毒。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不同的民族继节日,就像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一样,对于节日有不同的重视程度,下面就由小编我来为大家总和一下鄂温克族重大节日有哪些,看看异族风情,了解一下中华的组成部分鄂温克族文化。

瑟宾节:“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每年的6月18日举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传统节目。节日活动中,通常表演舞蹈,还有赛马、摔跤、劲力、拉棍、拔河、跳棋等竞赛。

春节:鄂温克语叫“阿涅”,这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节日。在除夕夜晚,家家供诸神,老人们祝福晚辈生活幸福,像自己一样长寿。正月初一,家家停止生产劳动,讲究吃肉食、饺子,穿戴新艳的服饰,向长辈或亲友拜年;对前来拜年的晚辈,长者给予祝福。晚上,一般要在宽敞明亮的房里举行欢乐的歌舞晚会。

正月十五:供“托博如坎”(即火神)和“吉雅奇”(畜神),主要以奶粥和乳制品为供物。人们串门相聚,举行娱乐活动。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早起来,争相为别人脸上抹锅灰,认为是吉祥的表现。

农历二月初二:认为是龙抬头的日子,停止生产劳动,尤其是打猎。这一天不动刀斧等有刃的工具。

清明节:鄂温克语叫“汉西”,这天主要是祭奠死去的先人,备菜、酒和乳肉食物,向坟地扔酒,并用金银箔纸制成元宝和日、月烧掉。传说死人的灵魂在这天要还乡探亲,行祭是让死去的老人有吃、有穿、有钱花。

“米阔鲁”节:是锡尼河流域、陈巴尔虎旗莫日格勒河鄂温克人的节日,每年5月下旬吉日举行,主要为给羊羔剪耳记、给三岁马剪鬃、尾,给牛马打烙印等。然后集会欢聚一堂,庆贺畜牧业生产丰收而载歌载舞。

鄂温克族特有每年6月18的瑟宾节和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阉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

米阔鲁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最后,各家胶次举行宴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按照鄂温克人先茶后酒习惯进行。敬酒日寸,从首席轮始,即由男女主人捧着一个木盘,盘里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敬酒轮一周时,主人拿出一条“哈达”,向割势人致谢,同日寸郑重的向大家说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数。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势的数字与岁俱增。

“缘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正如大自然与世界对鄂温克族文化的爱,我国有56个民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他们的起源为世界增加了无数的光彩,下面就由小编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鄂温克族起源。

贝加尔湖起源说。吕光天先生在《鄂温克简史》(出版于1983年)中详述了他的见解。他认为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古代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居民的服装,例如在色楞格河左岸上班斯克村对面的佛凡诺夫山上发掘出一个骨骼,其衣服上带有数十个闪闪发光的贝壳制的圆环,圆环所在位置与鄂温克人胸前所戴串珠以及萨满的法衣上缀饰的贝壳圆环一样。此外,还发现死者的一些白玉制的大圆环,与十七——十八世纪鄂温克人古代服装上的圆环毫无差别。

从而证明,最迟在铜石并用时代,鄂温克人的祖先就已居住在贝加尔湖一带。从铜石并用时代贝加尔湖沿岸居民的服装和鄂温克人服装的附属品——围裙样式的相似之处,可以看到现代鄂温克人和铜石并用时代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居民在族源上的直接亲属关系。吕光天先生认为,鄂温克人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中游、精奇里江、外兴安岭南北。

兴凯湖起源说。鄂温克族历史学家乌云达赉,在他的专着《鄂温克族的起源》(出版于2002年)一书中阐述了其最新研究成果。他以古地名学考证见长,并以此为突破口,结合对历史文献的重新考证和破译,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称呼,如“鄂温克”、“索伦”、“乌素固”、“弘吉剌”、“安居”、“沃沮”等古老称谓,以相关的因素连接起来,将历史碎片有机地拼接起来,理清了“鄂温克”这一称谓的历史演变过程,认定在公元前28年之前(西汉河平元年),生活在乌苏里江上、中游流域的“沃沮”人,与现今的鄂温克人有族源关系。他分析了“沃沮”、“安居”人的历史迁徙路线,认为他们的迁徙运动“是通过横贯亚洲北部的天然历史通道进行的。

这条天然历史通道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安居故地(锡霍特山脉南段和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等流域)通过长白山北麓通道,到达第二松花江西岸地区;

第二段,从第二松花江西岸地区通过洮儿河、哈拉哈河通道进入呼伦贝尔;

第三段,从呼伦贝尔通过音果达河、乌达河通道抵达贝加尔湖东岸地区;

第四段,横渡贝加尔湖,顺安加拉——叶尼塞河通道西达叶尼塞河中、下游流域,一部分人到了鄂毕河下游东岸,北抵北极地区。这第四段通道,在贝加尔湖西岸分岔,顺勒拿河而下,至阿尔丹河口又分岔,一路东达鄂霍次克海岸,另一路抵北冰洋岸边。安居人顺着这几条大通道,将自己起源地、发祥地的文明传播到了整个亚洲北部。可以看到现代鄂温克人和铜石并用时代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居民在族源上的直接亲属关系。

一个地区的建筑,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存坏境所决定的。在草原上,草原容易遭破坏,牧民搭蒙古包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山丘、平原上坏境比较稳定,人们都搭房定居。在鄂温克族文化中,建筑风格有哪些特色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

上述两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部分走出山林迁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带,有一部分依旧留在山林。“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鄂温克族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

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柱”,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斜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鹿皮包裹。

鄂温克族人虽无固定住所,却有固定建筑,那就是他们的仓库。他们的仓库极为奇特:先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作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他们从不上锁,其它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牧区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圆形。夏天以苇子、柳条或桦皮围盖。冬季,穷苦人家仍以苇子为包盖,富裕人家则以毡子围盖。

靠近山区的贫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湿的”马架子“(土坯盖成)。由于贫困、闭塞、经常游动,因而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简陋缺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