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由于交通的落后和信息的闭塞,造就了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在不同的节日不同的节气都有着自己当地特色的风俗,无论是饮食还是活动都是令人大开眼界。节气惊蛰吃鸡蛋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中国传统历法是将全年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节气则是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惊蛰是春季的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阳历3月5、6或7日。按字面解释,“蛰”指冬眠,“惊蛰”是指蛰伏在泥土中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
生物一出土,便开始觅食。按广东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俗称虎爷)也在这时出来找吃的。在古老的农业社会里,老虎为患是常有的事,为求平安,人们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这是惊蛰祭白虎的由来。
也许是广东这一传说的关系,据说,早年新加坡惊蛰祭祀白虎的信众也以广东人居多,现在则已成为不同籍贯人士竞相沿袭的传统,连一些印族同胞也效法。由于惊蛰祭祀的普遍,现在许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以方便信众。
这一尊尊供祭祀的白虎(塑像)通常獠牙张嘴。信众相信,祭祀时以猪油抹其嘴,它就不能张口伤人;以蛋喂食,饱食后的白虎就不会伤人了。按传统,那蛋必为鸭蛋。现在鸭蛋难求,唯有叫虎爷将就点,改吃鸡蛋了。
大雪节气通常是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预示了天气会更冷了,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节气更大。大雪时节各地形成了不同的习俗,如老北京的腌肉,观赏封河和吃肉进补等等。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大雪时节的一些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这些特色文化,长长见识吧。
大雪节气风俗之一就是腌肉。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腌肉的由来是: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都会爬上岸来伤人。人们为了躲避伤害,每到年底,就足不出户。
因此,在“年”出来前,就必须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是气候上的变化却跟我们认知的有所不同,所以众所周知的二十四节气是按照一年内从头到尾经过的所有重要的气候变化。那么惊蛰节气之后出现的节气气候是什么呢?
2015年惊蛰时间(2015年3月6日05:55-2015年3月21日06:45)
2015年春分时间(2015年3月21日06:45-2015年4月5日10:39)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
起源于黄河流域,到秦汉年间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订于历法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伟大的发明创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寒来暑往,四季变换,一个个节气循环往复,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指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早春二月雨水之后的节气是什么。
问:雨水之后的节气是什么?
答:雨水之后的节气是惊蛰。
惊蛰是全年的第三个节气,一般从每年的3月5日—6日之间开始,至3月20日—21日之间结束。我国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花信风则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正是天气转暖,春雷渐起,冬眠动物开始苏醒的仲春时节。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此时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另民间有谚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如广西金秀的瑶族同胞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
“炒虫”的“虫”,其实是玉米,说是“虫”,是取其象征意义。玉米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在我国南北区域的跨度较大,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气候和生态条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这些差异体现在我们生活里的方方面面。今天就要讲一讲北方在惊蛰节气的饮食食俗有什么特点。
梨子
惊蛰吃梨是北方的民间习俗。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惊蛰吃梨也有养生意义,因为一则是人体饮食起居应顺肝气、养脾气、润肺燥;二则惊蛰后气候回暖,同时会致灰霾天气常现,人体容易外感咳嗽、口干舌燥。而梨性微寒且甘润,能生津清热、润肺止咳、消食除滞。
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