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丁楠

音乐总是有一种无形的魅力,而音乐离不开乐器。汉族的乐器距今已经有了80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长期的发展,历史上出现过的汉族乐器真是数不胜数,包括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族文化,了解我们民族的乐器都有哪些吧。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琴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排箫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笛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吹奏乐器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乐器:木叶、纸片、招军、口笛、箫、尺八、笛、排笛、竹筒哨、排箫、篪、埙、唢呐、管、双管、喉管、笙号角竽。

在河北沧州地区,尤以沧县、南皮县这边流行着一种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的舞蹈,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属于秧歌类。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种名叫“落子”的舞蹈,希望大家喜欢。

落子,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落子是一种秧歌类型的汉族民间舞蹈,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的。如《茉莉花》、《放风筝》、《绣手绢》、《老妈叹》、《相思》、《探情朗》、《小天台》、《妓女悲伤》、《尼姑思凡》等。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员的增减,服装头饰的更换,完全根据人物、内容的需要而定。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落子大都已成为由同等数量男女表演的集合舞。

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以歌为主,舞的成份少一些,往往把几支民歌联起来表演。在道具的配备上,是鞭、板、扇穿插配合,也有只用扇表演的。当地人民称之谓文落子或小风流。辛亥革命以后,妇女缠足开始得到解放,落子舞中男扮女装的踩寸子也开始被淘汰。

因而,落子舞的动作相应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文落子的基础上,适当的吸收了一些戏曲中的动作和技巧,与落子舞的动作相揉合,增添了热烈、健壮、欢快、豪爽的气氛,加强了舞和武的成份,使歌的成份相应减少。在道具配备上,只用鞭、板,不用扇。当地人民称之为武落子或风秧歌。

已故的着名民间舞蹈家周树棠在继承和发展沧州落子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周树棠从小在“落子坊”学艺,经过四十多年的磨练,自成了落子舞的一个艺术流派。他的舞蹈动律特点是,突出地刻画了女性“三道弯”的舞姿造型:头是歪的,腰是拧的,腿是曲的,线条儿美,韵味儿浓,使人感到典雅、秀美、端庄。

在舞蹈步伐上,吸收了我国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的优长。周树棠认为,民间舞不发展,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为了发展落子舞中的板舞和扇子花,他从各民族民间舞中,曾记下许多舞蹈语汇和舞姿动律,经过一番剖析和钻研,把许多舞蹈语言溶化到落子舞当中,进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动作组合。这些瑰丽多彩、千姿百态的动作,增强了落子舞的表现力,发展了落子舞的传统艺术。

【结束语】落子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表现时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它的形式也相当活泼,自由,及其擅长于表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您可能也喜欢:梆子是什么意思:汉族的一种打击乐器评弹的流传地:江南两岸的悠扬旋律莲花落经典唱词,赏析莲花落文化魅力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是什么?

花灯戏一种流传于汉族民间的一种小戏剧剧种,是一种源于歌舞表演的形式,所以都带有简单易懂的特点,同时由于分布的较为广泛,所以各地方的特点都略有不同。是汉族文化里相当贴近民间的一种。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江西、广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以及陕西等地,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属于汉族民间小戏剧种。花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伴奏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

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套路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

花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旧小说、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等。还有从传统剧目改编,从戏曲改编的剧目,根据民间唱本改编的条纲戏剧目。花灯戏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汉族曲艺。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汉族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有人说音乐是无国界的,不管是哪一国人,就算彼此间语言不通,但是可以通过弹奏的音乐感受到彼此的交流。音乐也是伟大的,它化解了各国之间的误会。那么,说到音乐,必不可少的当然是乐器了。你想知道拉祜族民间传统乐器小三弦的来源吗?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小三弦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悠长。由于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地域环境的差异,近千年来,无论从用材和外观制作,还是在音色的演化和演奏技巧的发展,小三弦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形成了门类众多、各有所长、各具特点的局面。

简介

民间弹拨乐器。弦鸣类。流行于红河州各地彝区。琴体音箱用凤凰木或刺通木制,扁圆形,面蒙蛇皮或羊皮,高5厘米,直径9.5厘米。杆用刺黄栗,四方形,头雕龙、马头为饰,装弦轴三个,无品,全长50厘米。拴高中低不同粗细的三股弦线。木质琴马,高1.6厘米。定弦为c1、g1、c2,音色柔美清悠,奏时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右手拇食指持牛角片弹拨。有滑音、打音、揉音等技法。多用于“先基调”、“阿勒调”、“阿哩”对唱场合。

形状构造

云南拉祜族喜爱的传统乐器。形体小巧精致,琴弦为三根同样粗细的钢丝,琴码为一枚旧时铜币上斜放一截小铁棒。弹奏方法独特,不用指头肌肉触弦,而用指甲背面紧贴指板按音,使小三弦获得清晰明亮的余音,为它迷人的揉弦、滑音提供了可贵的音源。右手食指绑一小竹片,用第一关节弹奏。

竹片坚韧有力,富有弹性,发音显得清新而柔和。独特的形制与独特的演奏方法,使它具有独特的音响;音量较小而集中,音色清晰而柔美,并有较持久的余音,像吉他、似古筝,但比二者更纤细,能维妙维肖模拟人声。在云南省澜沧县一带拉祜族中流传。拉祜族小三弦,从形制到演奏方法都与汉族大、小三弦有较大区别,别有一番风味。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弹弦乐器,外形与彝族小三弦相似,流行于云南澜沧和孟连等拉枯族地区。

拉祜族小三弦:拉祜族弹弦乐器。流行于云南澜沧和孟连等拉枯族地区。

拉祜族小三弦外形与彝族小三弦相似,但形制较小。整个琴体用枫木或其他硬质木材制成。全长53厘米左右,琴杆和琴头较宽,琴头顶端向后弯曲呈弯月形。琴鼓为扁状椭圆形共鸣箱,蒙以蛤蛴皮或羊皮。装三个弦轴,张三条丝弦。依次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音色清亮、优美。颇受拉祜族男女青年喜爱,常在倾诉爱情时演奏。

拉祜族小三弦经过改革,出现了电扩音小三弦,增强了表现力。可参加乐队合奏,音色柔美、动听。

可能你也喜欢: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佳节

花谣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讨念拜、讨僚皈

十分具有特色的茶山瑶服饰

独具民族风韵的舞蹈,瑶族长鼓舞

澳门文化是经过多年的传承变的更加的丰富多彩,而澳门神像的雕刻也体现了澳门人民的多才多艺。澳门神像雕刻发扬了我国的雕刻技艺,当地人民在雕刻的技艺上加上了当地特色,让澳门神雕更加的受欢迎。想更了解澳门神像的雕刻技艺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澳门首个独立申报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澳门神像雕刻源于渔民及民间的宗教信仰。从简单质朴的木偶到今天的大型佛像,澳门神像雕刻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保存本地雕刻工艺优良传统的同时,如古法漆艺、金箔工艺,又吸收了外地的造像设计和接合方法,让产品由基本的“木雕公仔”发展到具有国际水平的贴近木雕佛像、佛具和重逾十吨的妙法寺木雕大佛。

保护好传统技艺,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血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传统技艺大展“澳门神像雕刻”在文化上传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神像雕刻工艺,经改良和发展,整体技术达到突出的水平,是澳门百年来优秀的民间美术。

为推动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在澳门博物馆成立工作小组,选取“澳门神像雕刻”作为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试点项目。经过各项程序及国家级的专家评审,并经过1个月的公示咨询期后,被正式列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澳门神像雕刻”在澳门有较长且从未间断的历史,与本地民俗有紧密关联。澳门自开埠以来,捕鱼业在历史上担当着重要的经济角色,由于海上作业风险大,渔民有多神的信仰习俗,并在船上放置各种神像随船出海,以求化险为夷。

渔民对神像的需求殷切,加上陆上居民的需求,使神像店生意滔滔,神像制作业兴盛,工艺水平日高。后来因应社会变迁,经济转型,渔业逐渐步向衰落,上世纪60至80年代间,不少神像店经营出现困难而相继结业。现时澳门的神像雕刻店只有“大昌佛像雕刻木器”与“广荣造像雕刻木器”。

“大昌佛像雕刻木器”是传承三代的百年老店。该店在上世纪80年代成功转型主雕佛像,店东并往浙江宁波学习漆艺及吸收日本和台湾的技术经验,改良制作方法,并以传统造型设计,优质工艺和上乘选料,逐步走出澳门,赢得香港和外地顾客青睐。

澳门神像雕刻店努力改良,精研技术,制作态度认真,工艺技术获国内外同业推许及认同。其高水平的工艺美术,是澳门本土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