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马原

民歌是指民间流传的用于口口相传的口水歌,著名的民歌艺术者是刘三姐,她的歌曲通俗易懂,并且朗朗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当然,各个民族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艺术,民歌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那么,你想知道风格多样的东乡族民歌艺术吗?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东乡族文化吧!

东乡族民歌风格多样,生活气息浓郁,主要分为劳动歌谣、花儿、婚礼歌三种类型。东乡族的民间文艺活动有“那敦赤”摆摊献艺,表演说、拉、弹、唱。本族乐器有“咪咪”(类似两支并排的小竹笛)、“四弦子”和“什鸦”(泥制吹器)。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东乡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大多数东乡族人都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东乡族民歌概况

东乡族的民歌独具特色,可分为叙事歌、东乡号子、端斗拉、宴席曲等。

叙事歌,叙事长诗较古老,都是说唱体。大多用东乡语演唱,有时用于伴舞,主要是在婚礼中表演。

东乡号子,有用汉语唱的,也有用东乡语唱的。

“端斗拉”音乐,曲调属平板山歌,不紧不宽,无大起大落,以其中庸适度而区别于其他花儿。上下乐句略趋于方整,调式多为五声徵调式或商调式。润腔装饰多为倚音,少用颤音。声调高亢、悠长、嘹亮,跳跃幅度大,多采用真假音相结合的唱法。与回族,汉族“花儿”相比较,在旋律上更突出级进和同音反复。但总的来看,与当地的回族、汉族民歌较为接近。

宴席曲,一般通称家曲。由民间传统仪式曲发展而成,有散曲、说唱曲、叙事曲三种。

散曲,一般指恭贺、赞美之类的内容,曲调很多,大多一词一曲,固定不变;说唱曲,兼说兼唱,由起头、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叙事曲,一般吟唱爱情悲剧故事和生活故事,多为二句式和四句式,可换调演唱。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最喜爱的一朵艺术奇葩,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编。它语言精练,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是四句一首,前两句为比兴,后两句为本意。每三句各是七个字或是九个字,二、四句多为八个字,樱桃好吃树难裁,白葡萄搭起(个)架来。心里育活口难开,“花儿”里带上个话来。东乡语中把“花儿”称为“端”。“端拉斗”就是“漫花儿”。近一二百年来,“端”在东乡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东乡“花儿”唱道: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音“哈”),不死就是这个唱法。“花儿”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因此,东乡族的“花儿”即兴歌手很多。

此外,东乡族人民还演唱小调和酒曲。小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演唱的小型民歌,酒曲是在猜拳行令时演唱的小调。东乡族的小调、酒曲和当地回族、汉族的小调、酒曲无大区别。

可能你也喜欢:

纳西族所特有的传统习俗:木雕

布尔克特毕:哈萨克族鹰舞

大名鼎鼎的畲族绿曲酒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畲族文化

甘肃省独有民族东乡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拥有者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东乡族的十大特产有哪些你知道吗,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就快来了解一下吧。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临夏颇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吃。有一种流传:“说起手抓,想起临夏”, “客人来了,不吃顿手抓,枉来临夏”。所以手抓羊肉几乎成了东乡族饮食文化的代表作。

大红袍花椒

大红袍花椒金秋八月,红椒坠枝。位于刘家峡水库之滨的东乡县河滩镇,一片片大红袍花椒宛如朝霞,染红了田野山川。忙于采摘的椒农提筐背篓,穿梭于丛丛椒林之中,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唐汪大接杏

久负盛名的产于东乡县唐汪川,是当地人民经过长期培选育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400多年栽培历史。 唐汪大接杏肉质细密,味甜多汁,果色艳丽,富有芳香,平均单果重90.3克,最大的达150克,是极好的鲜食和加工品种。

川杏

又名大桃杏,主产于唐汪川,以个大色鲜,皮薄肉厚,汁多味美,纤维少为特色,营养丰富,宜生食。其仁味甜,也可食用。桃杏栽培源于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

地耳

俗称地耷、地衣,属野生菌类。产于东乡县境内黄土表层上的地耳,较其他菌类营养含量更高,属黑色类绿色食品。

三炮台盖碗茶

东乡族酷爱喝茶,从茶具、茶叶、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茶具一定要选“三炮台”,“三炮台”顾名思义,即它由盖子、茶盅、掌盘三层组成。

地锅锅

地锅锅地锅锅是东乡族吃洋芋的一种方法。其做法很独特,不用锅,不用油,而味道却很特别,是一种别具情趣的野餐。

米面窝窝

把米面用滚烫的开水搅拌成团块,装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烧熟,带甜味,有时窝窝里还放上甜枣。

酥散

油炸的大麻花,有人的胳膊粗细,扭成盘旋状,一尺见方,食用时掰开分食。东乡人对所有的面食,无论大小,都得掰开吃,不得一拿上就囫囵吞咽,这是规矩。

罗婆弱

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麦、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头及羊蹄杂碎一齐煮用。羊蹄杂碎,燎掉毛,反复冲洗干净,再放上花椒,青盐,和粮食混煮在一起,讲究要煮熟煮烂,是可口的美味食品。

在中国的甘肃省,有一个叫做“东乡族”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是大多数的人也会汉语。那么,就让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东乡族阿守拉节,也就是东乡族的粮食节吧。

阿舒拉节,在每年伊历元月十日欢度这个节日。东乡族人欢度这个节日时,一般要吃一种用羊头、羊肠、羊肚、羊腿等杂碎和肉以及燕麦、小麦、包谷、青棵、扁豆等五种粮食熬成的稀饭。

“阿守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十”,即伊斯兰教教历的一月十日。它是东乡族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传,由于人们作恶深重,真主用洪水惩罚人类。这一天有位如哈造了方舟使部分生物乘上方舟,免遭洪水的淹没,致使人类能够繁衍延续下来。依布拉欣就在这一天出生,并且生下来就能和大人对话。依布拉欣因反对偶像而被多神教徒扔进大火中,安拉在这一天从火中救出了依布拉欣,还从鱼腹中又救出了尤努斯等人。

这一传说在东乡族人民中广为流行,并被重视。在东乡族地区,阿守拉节也是妇女儿童聚会的节日。东乡族各家主妇轮流操办这一节日。在东乡族村庄里,谁家的主妇吃上了鸡头,第二年就要轮到她来操办了。其余的各家各户都要出一些小麦和菜籽油。这一天,村里的男人念过经,作过祈祷仪式之后,简单地吃些饭,就各自出门了。这时只剩下妇女和儿童,她们可以大声地说笑,大口地吃各家的饭菜。

阿守拉节上,有一种特别的美味可口的肉粥,东乡语叫“罗波弱”,它是用小麦、青裸、蚕豆、扁豆、玉米粒和肉丝等混煮在肉汤里做成的,粘糊糊的,再泡上油饼,吃起来美味可口。在东乡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流传一首童谣,“阿守拉,依结之唐土啦!”意思是,在阿守拉节日时,罗波弱吃的肚子都快涨破了!“阿守拉”节还有另一层寓意,是粮食节,表示对当年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是东乡族传统的阿守拉节。阿守拉节主要是妇女和儿童们聚会的节日,每年由各家的主妇轮流主持(按照古规,男人们只举行一个简单的祈祷仪式后就走了)。在阿守拉节上,有一种特制的美味可口的肉粥,东乡语叫“罗波弱”,它是专门用各种圆圈粮食做的。如将小麦、青棵、蚕豆、扁豆、玉米和肉丝等混煮在肉汤里,粘糊糊的,再泡上油饼,吃起来可香啦。粮食节寓有对当年的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在中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宗教也满足了人们对于信仰的需求。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信仰,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这种信仰也是从古代时期延伸而来。那么,你知道东乡族的信仰是什么吗?下面的东乡族文化为您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仅在东乡族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东乡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阿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约在元末明初时,由哈木则率领的第一批40名传教士到达东乡地区。后来人们尊称他们为40个“舍亥古杜布”(即智者、哲人、贤人)。据说,哈木则精通阿拉伯文,持两种文字的经卷,足迹遍及东乡各地。哈木则选择了一个林密草茂的山梁定居,今称“哈木则岭”,并用本山的木材,在那里修建了第一座清真寺,称大礼拜寺。其余的一些传教士,在去河州路上的一个村庄里相聚后又分散到其他各地。

此后,第二批传教士来到东乡地区,由阿俩塔率领,共8人,后人尊称八大“赛义德”(阿拉伯文音译,意为“主人”、“先生”、“首领”)。阿俩塔落居在高山乡布隆谷。这40名“舍亥古杜布”和8名“赛义德”除远走他乡传教外,有14人落居东乡,至今坟墓尚在,并留有后裔。约在明末清初,穆豪引吉尼来到东乡地区,曾落居在北岭乡大湾头地方。这些传教士的到来和礼拜寺的相继建立,为伊斯兰教在东乡地区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清中叶以来,东乡地区也是西北伊斯兰教内部产生教派与门宦的主要地方之一。

在东乡族中,伊斯兰教通常分为三大派系,即老教、新教、新兴教(又称色勒夫,俗称三抬)。老教分为四大派系,即哲赫林也、虎菲也、库不稳也,嘎底林也。各大派系又分出若干小支系。西北地区习惯上把伊斯兰教的这种老教派派系称作“门宦”,“门宦”属于伊斯兰教中的神秘派,在国外称为“苏菲”(阿拉伯语),在我国新疆称为“依裨”(波斯语),在甘肃、宁夏、青海一带亦称为“门宦”。

东乡族信奉老教(门宦)的人数最多。共有九个门宦。即胡门、白庄、华寺、大拱北、张门、穆尖提、沙沟、海门、风门等。新教(又称伊赫瓦尼)信徒分布也较广。新兴教(又称色勒夫,俗称三抬)是解放初期产生的,信徒较少。各门宦都有自己的教主,又被称为“老人家”,教主的地位由创始人的嫡系世袭,有的门宦也有不世袭的,传给贤徒或教徒们举贤。

老教和新教各有自己的清真寺,教民只参加本教派清真寺的活动。新教(伊赫瓦尼)的教民一般都与本教派的教徒结婚。老教有门宦,有拱北,有教主,新教没有门宦,没有拱北,也没有教主。老教的主麻日(礼拜五聚礼日)在任何清真寺都可以做,新教则认为非在中心地区的大寺不可。

老教阿訇在教民中进行宗教活动时,先念《古兰经》,尔后吃饭,也可以接受“哈吉牙”(教徒施舍的财钱)。新教阿訇念了经就不能吃饭,吃了饭就不能念经,并且不能接受“哈吉牙”。

新教对天课五拾勒,非提勒,则卡提(宗教规定的税捐)看得很重,老教注重念经、“哈吉牙”。新兴教(色勒夫,俗称三抬),礼拜时要抬手三次(老教、新教只抬一次),教徒留长发,而老教和新教均不留长发。

东乡族位于甘肃省,是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融合多方文化。少数民族的建筑大半都是依山傍水,东乡族也不例外。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里面有空地。那么,一起走进东乡族文化看看吧。

东乡族人民大部分世代居住在分散、偏远的大山深沟之中,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东乡族的建筑艺术中,广泛应用木雕和砖雕的工艺,木雕多表现在插梁、飞椽、垫板、梁椽、挑席、斗拱、隔扇、墀头以及门窗的菱花、隔心、裙板、绦环方面。雕刻内容多为抽象图案如旋子、六子、梅花、轱辘草等,木雕技法上有阴刻线,浮雕、镂雕等,为建筑物增添了华贵的艺术感。

砖雕分为“捏活”和“刻活”。捏活指先用加工配制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制成花卉图案,而后入窑烧成砖。刻活,指用刻刀在青砖上制成各种浮雕图案和花幅。砖雕多用于壁墙之上的各个部位,因物设图,巧施雕镂,令人流连忘返。

独具特色的民居。东乡族民居较为分散,与其它地方民居有一定差异,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东乡族建筑主要有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拱北建筑三种。居民的建筑风格简单,朴实,实用。式样不多,有窑洞、平房、瓦房、土棚等。民居建筑:窑洞有横穴式和上炕式两种,前者较为宽敞,后者门窗合一,进门便可上炕。庄院有一字院,三合院,四合院,连铺院等。

传统庄院以平房为主,主要建筑材料为土弈,除门窗,柱梁外,其余均由泥土土穷砌平,屋顶铺一层白土,用碌碍压实。瓦房有“阳撒瓦”和“阴阳瓦”两种,“阳撒瓦”是指将瓦片仰天覆盖屋顶,“阴阳瓦”是指在“阳撒瓦”缝隙处再铺一层筒瓦,从结构上讲有“单流水瓦房”和“两流水瓦房”。清真寺建筑是东乡族宗教建筑,一般布局是“三堂合一”,即礼拜堂,水堂和经堂三堂合一,礼拜堂在中,水堂和经堂分居两边。

在清真寺大门建一高耸的宣礼塔。大殿的建筑风格有三种:一种为阿拉伯式圆拱建筑,第二种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第三种是中阿合壁式的建筑,在这三种类型建筑中中国宫殿式建筑占绝大多数。拱北建筑,一般建在深山空谷,偏僻寂静,人烟稀少之地,其主体或核心建筑为各教主,老人家的墓庐。

墓庐都是在砖砌的长方型“拱子”上面再盖一座墓亭,建筑中多采用砖雕、木雕、彩绘等工艺。墓庐一般称之为“八挂”。有圆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可建成一层、二层、三层高,其中以二层和三层居多。

猜你可能也喜欢:

纳西族姓氏主要有哪些

满族禁忌习俗与忌讳行为

多姿多彩的纳西族舞蹈文化

满族和蒙古族的关系,是一个族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