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李悦一

当一个人能够成功说服你的时候,那也是证明了道理的正确,在选择了一些事物的时候你也一定是通过道理分清了事物好坏,佛教四谛也是佛教中的道理。

那么,本期佛学入门深度解析佛教四谛。

还想了解》》四谛和十二因缘关系

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集谛:苦从何来;灭谛:灭尽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佛教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分别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即真理的意思,因此四圣谛也就代表着佛教对于凡尘以及修行的基本观念,代表着对我们万千世界的真理看法。

苦谛,即众生皆苦,不论是天上的天道众生,还是我们人道生灵,以及地狱的受难众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质都是苦的,故而在六道中,就不能免于因缘聚合,轮回无休,一切无常。苦谛之后是集谛,即探索苦的原因。

众生皆苦,则去探寻苦的原因。即众生有执,有分别相,有执则有住,有住则有灭,五蕴缠身而不知,故此种种因缘生,一切无常起。探寻原因后则开始实践解决之道,即灭谛。灭者,断除执念,无有分别,灭除烦恼,而增菩提。

此灭谛亦是修行之法,是从苦谛集谛之后开始按照佛法修行的第三阶段。最后是道谛,道者,即是明心见性,得证菩提,现大涅盘,得无上果,无生无灭,不增不减,寂静无为,即得大圆满正果。四圣谛文字虽短,却揽扩了佛法修行的四大阶段,因此成为谛,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

佛教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以“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为基本教理,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成就佛果为最终目的。

说起佛家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是今天小编不说这个,小编要说的是佛教礼仪。那么同学们对于这个佛教的礼仪又是了解多少呢?佛教礼仪一般分为三大类,藏传佛教礼仪、汉传佛教礼仪还有就是南传佛教礼仪这三大类,说道这里小编也就不多废话直接入正题。本章文章要讲的是关于佛教礼仪中衣食住行之礼,希望大家喜欢。

海青为我国佛门僧俗二众礼佛时所穿的衣服,本属于宽袍大袖的唐装,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阔,穿着自在。据明人郑明选《秕言》卷一中说;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广东还有俊鹃名海东青,白言翩翩广袖如海东青也。因此,后来把鸟名借做僧袍名。

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称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只要穿上海青就意味着已经是受持了在家戒律的真正居士,与一般的善男信女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海青”缝合袖口,也有一种傅说。据说:“梁武帝的后妃郗氏,她不信奉佛教,时常想用方法诬害僧尼。有一次她命宫人做了一些猪肉包子,召请宝志禅师师徒用斋;以便造成和尚犯戒,羞辱佛门。如果僧众当时不吃,就会构成违逆皇后旨意之罪。宝志禅师乃是得道高僧,早已预知其意。於是事先命令门徒,都把‘海青’袖口缝合起来,先把馒头预藏袖筒之中。当进宫接受午宴之时,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里,一手取出馒头来吃。这样子才逃过了郗氏的诡计”。——这一种傅说是否属实,还须要一番查证。

现今的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着。

“海青”的服式,它原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式衍流而来的。在从前,无论僧俗都穿用它。不过由於世界潮流的演进,生活方式的变革,世俗大众都早已改穿“满服”、“西服”、以至於穿着多彩多姿的“时装”了。

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同时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所以“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

在我国的僧团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由於“海青”体量庞大,用布过多;而且宽松摇摆,动作不便,同时又非“佛制”;所以近世以来,已经有人提议改革。民国太虚大师等,就曾经倡导过新式的僧装。不过在同时也有一些人士,抱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傅统的服式,肃穆庄严,不宜轻言改革。

穿着要领:

1、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2、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3、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

4、长跪时起身要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右脚收回。

5、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6、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7、穿海青时,要保持操手的姿势,两袖不要一前一后的大幅摆动,如此看起来不但不威仪,心念也容易散乱。

【结束语】海青又称“大袍”,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成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

您可能也喜欢: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是什么?北京文化十大特色你知道多少?佛家中所说的婆娑世界是什么意思佛教礼仪文化讲解:过堂是什么意思

都知道,佛教中的规矩,礼仪是有很多,面对不同的佛祖有不同的礼仪,不同的佛教类别也是有不同的基本礼仪。那么你知道南传佛教的基本礼仪是什么样的吗?本期的佛教礼仪带你去了解南传佛教基本礼仪。

还想要了解》》合十问讯的学问

礼敬三宝

一、礼佛:入佛寺、禅修中心、精舍、塔,应至佛殿礼拜,行合掌礼或三拜礼,平时见到供奉的佛陀塑像,应在适当的位置行合掌,乃至跪拜之礼。虔诚的佛徒有时遥见寺、塔即行合掌礼。礼拜时,每一拜都以跪姿行之,不用起身。礼拜时,可默念南无释迦牟尼佛、三归依、或忆念佛陀的九个名号,或祝福一切众生皆得离苦得乐。若绕佛,应右绕而行。

二、法:经。律。论三藏是希世珍宝,值得恭敬。礼拜。经典应置于净处。研读经典,须心存敬意,应先行洗净。擦干双手,不可污损经典。

三、礼僧:亲近比丘(沙门),应先行三拜。问法、听法中,应以跪姿或以双腿侧弯向左或向右之姿,若心存敬法,则合掌。谛听。问法毕,也要三拜,离席起身,退几步,再转身出去。若比丘正在饮食、安眠、沐浴、剃发时,不用礼拜。路上遇比丘,可闪一边,脱帽、脱鞋,恭敬、合掌(高举至额头)、躬身站立,或蹲下、合掌,静待比丘路过后再起身。

供养比丘

供养早上逢比丘行清净乞食,应随能力供养饮食(台湾比丘多为素食),切莫供养金钱。中午过后,比丘不外出乞食。供养比丘,可直接拿供品至佛寺或精舍,也可依法邀请至家中受供。若供养日用品的等值价,须有净人(kappiya)代受持。可邀请比丘四事供养(catu paccaya)(饮食、僧衣、居住、药品),邀请时,表白:“供养法师任何需要”之语。从邀请当天算起,四个月有效,过后,比丘不可再向邀请者索取日用品等,除非再度受邀请。可邀请比丘终身四事供养。

威仪

威仪入佛寺、佛塔,应行恭敬、礼拜、供养、问法、经行、坐禅,须保持肃静,小声交谈,不应大声讲话、喧闹。二六时中,行、立、坐、卧尽可能保持头脑清晰,具正念。正知。行、立、坐、卧之身姿,应保持风度、不散乱。与人论法、论事,应心平气和,若有争议之处,切莫心浮气躁,表现求胜之傲慢。只须把事情问清楚,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即可。若未解决争议,则请教有德学之士。

受戒

受戒在家佛徒应受持三归依、五戒或八戒,特别是在六斋戒日,求受一日一夜的八戒。若已受持戒法,也可一而再地重受戒,重受戒可以重新振作戒法,心灵又重新净化。

称呼

称呼对比丘称呼:一般称呼:盘爹(bhante)或大德,或法师、师父、尊者、ajahn(阿詹)、venerable sir。对长老比丘称呼:长老、sayadaw(西亚多)、lonpo(隆波)、lonpu(隆普)。不称呼比丘、师兄、师伯、师叔、师公等。男女众称呼:可称呼师兄、师姐等。比丘对在家男众称:优婆塞、清信士、施主。女众称:优婆夷、清信女、女施主。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人信佛,而烧香拜佛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了。随着拜佛的人越来越多,佛教的礼仪显得至关重要,很多人还不知道进入佛堂或是在礼佛时有什么讲究。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藏传佛教的基本礼仪吧!

1、进入檀城(佛堂),或拜谒仁波切时,应先向上师及诸佛菩萨行三礼拜,要离开时则不宜跪拜,合掌(如扎西底类;吉祥如意)或问讯(如仁波切森加南;仁波切晚安)即可。

2、参加法会或拜谒仁波切,不宜迟到应提前到达。

3、不论何时,弟子的座位不宜高过仁波切,若仁波切席地而坐,为接受加持,或献哈达(放在哈达上的物品如红包等是供养仁波切的,哈达下的物品如念珠天珠等物品是请仁波切加持的),或敬送礼物,应一鞠躬以跪姿趋前,请示时,应保持一定礼仪距离,不宜贴身近前,退后时应面向上师后退,不宜马上转身。

4、仁波切之法像、佛像或法本不可直接置于地面,不可由其上跨越,应置于桌面或高处。

5、在佛堂听法、拜谒仁波切或在圣迹圣物前,不宜伸腿将脚掌朝向之。

6、会或闻法结束时,弟子可将供养金或小礼物奉上,代表感谢。当仁波切下座时,弟子应起立合掌表示欢喜尊敬。

7、供养仁波切喇嘛,或护持道场,是为自已种下福田,功德迥向法界众生,我们自己亦受加被,所获福报不因金钱多少,而是依清净的菩提心而定,然“所谓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若以三轮体空的发心供养更为殊胜。

8、仁波切经过身边时应起身致意,避免路过仁波切的影子,法衣,座位等用具。

9、为上师做事或长期亲近仁波切,不可自恃骄宠,视之为一般朋友应时时检点身口意。

10、法会与修法大体上来讲都会有主法者(如仁波切、堪布或喇嘛)、带头喇嘛、喇嘛及参与者或共修信众。参与者或共修信众切记于共修时修法之音量不可大过仁波切与带头喇嘛的音量。带头喇嘛为声音低沉带头修法之喇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