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蒙古族也过春节,春节在蒙古语中称“查干萨尔”,意为“白色的月亮”,因此有人习惯称蒙古族的春节为“白月节”。白月节是蒙古族最隆重的节日,全族人民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海洋中,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那么关于白节有什么故事和来历,你知道吗?
白节(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内蒙古蒙古族的节日时间与汉族春节时间大致相符。比特翁(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祭,敬奶茶,敬酒。
查干萨日,在蒙古语中,意思是白节。是蒙古族的“春节”。
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白节。与国内其它民族一样,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过春节。但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同,蒙古族过春节,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十分浓厚。
农历正月在蒙语中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蒙古族崇尚白色,称岁首正月为“白月”,故称正月初一春节为“白节”。它又称席尼吉勒,意为新年、春节。
白月是蒙古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而盛大的节日。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此作了非常详细的描绘。
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载:“其新年确始于阳历二月,届时大汗及其一切臣属复举行一种节庆……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盖其似以白衣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获福。……臣民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庆祝,俾使全年纳福。”
白月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大法及臣民穿吉服白袍。所属各部、州群、属国、邻国均向大汗敬献白马、白驼或白象及金银珠宝等。民间也互赠白色礼物。佛教传入后又敬献洁白的哈达等。待续至今,节日间,人们互相拜年,敬酒,聚餐、纵情歌舞、赛马,娱乐。祝贺全年纳福、吉祥如意。
春节是我国汉族群众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但其实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同样是过春节的,当然他们的春节习俗就和汉族人不太一样了,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民族风情浓郁的新疆蒙古族春节风俗。
新疆蒙古族春节,称为查干萨尔节,也叫白年节,蒙语“查干”是白,“萨尔”是月,正月叫白月,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除夕夜达到高潮,正月十五正式结束。此节源于元代,当时农历正月初一,部落的首领要穿白袍,各氏族酋长要向他献白马,散白银,赠白哈达。
新疆蒙古族在腊月就开始清扫蒙古包,准备节日用奶食、肉食、油食、面食、洗衣、灯笼。除夕晚张灯结彩,在佛龛上插金银花,摆酒食,点长明酥油灯敬神。
晚饭做好后,到蒙古包外,长辈念着7代祖先的名字,家人开始背诵祖先的生平和事迹,每念完1个祖宗,向天和地撒1盅酒。祭毕,圈坐蒙古包内,不言不语守岁,子夜时分正,才开始用餐,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长辈向晚辈赠长岁果(吉利果)。
午夜饭一是吉利果,二是饺子,三是馅饼和酒菜等,餐毕开始尽情地弹琴、说书、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尽兴。初一早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新装,晚辈向双亲、祖辈叩头、行礼、敬酒、敬哈达,祝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老人拥抱晚辈,斟满牛奶,祝孩子们长命百岁,终生幸福。
初一至初三,人们骑马串蒙古包拜年,并问新年好和互相敬献哈达;尤其要到曾经有过纠葛的本部落的人家中拜年,以示和好和有肚量,并共图致福致仕之业。青年们利用串蒙古包拜年之时,赛马追逐,蔚为壮观。初三至初五向亲友们拜年,主人热情招待,唱歌、喝酒,来宾向亲戚点头祝愿,边歌边舞,十分热闹。
农历正月十五,称为麦德尔节,也叫麦德尔经会。因新疆和静巴仑台黄庙修建落成时,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西藏达赖13世喇嘛赠给黄庙1尊麦德尔佛像,佛像揭幕的时间恰是农历正月十五日。
以后每逢这一天,喇嘛们要斋戒、沐浴、诵经,举行盛大的经会活动,信众赶来参加,朝拜麦德尔佛像,还要举行摔跤、骑马比赛。一些喇嘛扮作萨满,头戴假面具,扮作阎王鬼、滑稽神、白骨怪,不戴面具的喇嘛扮作菩萨,身着异服,手拿法器,跳神驱鬼,求神保佑。
蒙古族的喝茶习惯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候茶叶从中原传入到蒙古地区。蒙古人在熬制茶叶时,发现茶叶有苦涩的味道,偶然间在煮茶的时候加入牛奶。在饮用时发现牛奶没有了原本的腥味,茶叶也没有原本的苦涩,从此蒙古老少都喜欢在煮茶时加入牛奶。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饮茶,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件事。蒙古族民间有句俗语说:“可以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过去,蒙古人喜欢喝奶茶。奶茶用砖茶和牛奶煮成。一般做法是,先把砖茶砸碎放在水中煮。茶烧开后,加人
在一个民族中,都有代表物品,这种物品在该民族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缺少的。今天,要介绍的是关于蒙古族三宝,这三宝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非常重大。接下来就到蒙古族文化中具体了解一下吧。
蒙古族三宝:马头琴、呼麦、蒙古长调
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蒙古族是个草原上的民族,随着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现在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春节习俗依然还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人们会准备很多的美食来迎接春节。那么,蒙古族的春节习俗与汉族有何不同?想知道的话就赶紧往下看吧。
蒙古族“白节”吸收汉族习俗——包饺子
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
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蒙古族春节习俗——祭祖仪式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岁到午夜的习惯。
蒙古族春节习俗——汉族习俗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
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熟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蒙古族春节习俗——“查干萨日”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