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张原华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品种纷繁的音乐体裁。本期的佤族文化就来与大家分享下佤族的民歌。

佤族的民歌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旋律常用la、do、re、或so、do、re、为骨干音,音区偏低,音域较窄。终止式以同音反复特色。节奏以较规整的二拍子为主。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佤族民歌中,劳动歌、习俗歌、情歌十分丰富,多声部民歌有“玩调”。

结构多为上下句对应式的单乐段或两对上下句构成的复乐段,并在此基础上作小有变化的反复;有的则在曲首加一句甩腔或曲尾加一句衬腔。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或一领众和,其中领部的即兴性轻强,和部的则地的固定。凡是喜庆和娱乐时就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打击乐伴奏。唱词喜欢用比兴手法而喜欢增铺直叙。

1964年,在一次佤山军民联欢活动中,热闹、欢快的场面激发了驻西盟佤山部队战士杨正仁的创作灵感,写下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近40年来,《阿佤人民唱新歌》唱遍大江南北。

《月亮升起来》

译音:

克烤利别公哎…涅永眼如,喷哦愧不绕永,难而愧不绕二,愧不绕饿顶,啊龙累,愧不绕饿顶啊龙累,哎…啊龙累,哎…啊龙累,哎…啊龙累…

汉词:

月亮升起来哟,山寨静悄悄,晚风轻轻吹,心儿多舒畅,弹起我心爱的小三弦,心上的姑娘快快来,哎…哎…快快来

月亮升起来哟,山寨静悄悄,弹起小三弦,阿妹轻轻唱,让我们相依在一起,诉说心里的悄悄话,哎…哎…悄悄话,哎…哎…悄悄话

《想你》

每天想你无数回阿妹,想你想得掉眼泪阿妹;每天念你无数声阿妹,念你念得喉咙累阿妹;只因山高路遥远阿妹,只因水深无桥过阿妹;如果我能变成一只小鸟,我会飞到你身边阿妹,哎嘿。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你现在清楚了佤族都有哪些民歌了吗?虽然可能他们的民歌传唱度不高,但是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精神才是我们要学习的。

相信人们对于《阿诗玛》并不陌生,其实这就是流传在撒尼人民口头上一直非常美丽的歌曲,是彝族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同时,这首歌也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俗与民族风情。那么,大家对于彝族的《阿诗玛》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阿诗玛》中的故事情节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彝族支系之一撒尼人中间的一部着名的口传叙事长诗,分《应该怎样唱呀?》、《在阿着底地方》、《天空闪出一朵花》、《成长》、《说媒》、《抢亲》等十三章,计一千六百余行。长诗以女主人公阿诗玛的名字为篇名,以阿黑、阿诗玛兄妹反抗封建贵族势力的不合理婚姻为主线,歌颂了彝族劳动人民不畏强权、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在撒尼族的传统节日里,阿黑在射箭和摔跤比赛中赢了富家子弟阿支,夺得了彩绸与阿诗玛互订终身。但阿支早就看中阿诗玛,趁阿黑不在把她抢走。可是,阿支和哥哥比武都敌不过阿黑,只好将阿诗玛放走。就在阿黑一行高兴而归时,阿支引进的汹涌洪水淹没了他们。待阿黑挣扎起来后,阿诗玛已化为一座山石。

《阿诗玛》的史学价值

长诗《阿诗玛》不仅反映了其产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而且还突出反映了它所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就是说,《阿诗玛》还具有高度的强烈的社会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同样应该是一部研究石林彝族撒尼人社会变迁的社会发展史。从历史发展情况看,石林及其附近的彝族社会存在过较长的土司制度,时代上从元朝一直延续到明朝中期。

《阿诗玛》不仅是彝族着名的叙事长诗,同时也是明代石林地区彝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记录。由于云南彝族社会从元灭大理后或者更早的时期开始,就一直处于停滞甚至衰落的阶段,所以,《阿诗玛》有关“阿着底”彝族社会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了古代石林彝族的社会经济面貌,为研究彝族的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该诗还反映了古代彝族宗教信仰。

《阿诗玛》的艺术魅力

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诗玛》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其艺术魅力随时间的冲刷而弥久愈新,不减光芒,成为我国百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块璀璨的瑰宝,蜚声世界文坛。

《阿诗玛》从彝家山寨走进世界文化殿堂,从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改编为电影、戏剧、文学等多种样式,成为脍炙人口的人类文化艺术精品和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品牌,更无可争议地成为民族文化世界化的典范。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南地区,地处边远,交通闭塞,所以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佤族到现在没有被淘汰,佤族文化源远流长,他们所居住的地区植被被保存得很好,这很大部分归功于佤族的一些传统禁忌。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佤族有什么禁忌吧。

日常主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佤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这种民族性格在他们的礼尚往来、饮食习俗、禁忌习俗中都有诸多的体现。佤族爱喝酒。过去佤族喝的酒主要是自制的水酒,现在不仅喝水酒,也喝烧酒、米酒等。酒是佤族待客首要、起码的礼节。佤族敬酒讲究年龄大小,先敬老人,后敬年轻人。

敬酒人将酒杯递给客人时,客人一般都要双手接酒杯,然后很有礼貌地回敬敬酒者。敬酒者若推辞不了,可以先抿一口,再把酒杯里的酒加满又敬客人。客人一般不能拒绝敬酒,拒绝敬酒认为是不礼貌的。客人能否喝酒,都要很客气地接过酒杯,先抿一口后转敬给年长者,等年长者喝完,再负责把酒杯交给敬酒者。这样,大家就会把您视为懂礼貌的人。

佤族做水酒时,一般忌外人进家,或忌带一些酸果或鱼、螃蟹之类的水中动物进家。据说,如带以上酸果及水中动物进家,做的水酒就会变酸,有腥味,不好喝。

客人到了佤族家里,主人若请他吃米酒(或者是蜂蜜),忌讳将酒碗直接递到客人手中,一般把碗放在客人座位旁边,说声“请”就行了,否则视为不礼貌,以后客人可能不会常来了。

佤族的菜中,以鸡为贵,用鸡制作的各种菜肴是招待客人的佳品。招待客人的鸡,不能用白羽毛的,否则视为对客人的不礼貌,以后主客关系会逐渐淡漠,客人就不会再来。鸡头也要给最年长者吃,小辈不能抢着吃。年长者一般都要用鸡头看卦,从鸡卦中看客人以后是否还会再来。

吃饭时,佤族忌讳饭粒掉在地上。若掉了,一般都要拣起来,不能用脚踩,也不能扫进火塘里。佤族接待客人时,总想让客人喜欢和高兴,客人喜欢,主人更高兴;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满意,被认为是看得起他,尊重他;若客人过多拒绝主人的盛情,主人有时反而认为您看不起他。这充分体现了佤族人直爽、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日子被认为是忌日,如父母去世的日子,佤族视为忌日,凡逢与父母死日的天干相同的那一天,都是忌日,不能盖房、结婚、出门、卖猪、杀猪等。另外,地支属鸡、猪的日子,不能杀鸡、杀猪,卖鸡、卖猪。所以,到佤族家里买鸡、猪等,逢到忌日,就很难买到。哪怕是过节吃肉,忌日这天一般也是忌讳宰鸡杀猪的。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佤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为佤族春节,农历八月十四至十七日为新米节。初—一般都不到别寨走访亲友,也不能接待客人,不能杀鸡杀猪剽牛,不请客送礼。到了初二以后,就相互请客,请吃糯米粑粑等。

历史上佤族信仰原始宗教,是佤族中最广泛、最有特点的信仰。(基督教、佛教是后来传入的。)佤族的村寨一般都有本寨共同祭格的“木依吉”[moth],即“社”。现在,一些村寨仍保留有自己的“社区”。社的代表物通常是居于寨子上方的社树。有的地方在社树根上放几块石头,称为“香”,即“村寨之宝”,有的则不放。社树旁边,或盖有“社神房”,是人们祭社之处。

“社区”是供奉山神和送鬼祭祖的“圣地”,所以禁止砍伐神林,禁忌触动神山。佤族在图腾崇拜中,最崇拜木鼓、老虎以及水牛。佤族认为木鼓能通神,有灵魂,所以须祭祖,并给它建造房子。木鼓是神器,过去除了在较大的宗教活动和军事行动时方击鼓聚众外,平时很少敲它,也忌进鼓房和乱敲木鼓。

现在,木鼓的作用在延伸,它不但是祭把神器,也是娱乐器乐。不过,佤族村寨里的木鼓毕竟不是舞台上的木鼓,到了佤族村寨,最好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木鼓房,才能击敲木鼓。

在举行重大的宗教活动仪式时要剽水牛。佤族村寨中一般都有剽牛的木桩,即牛尾巴桩。此桩忌触动,不能拴马。有些佤族地区有剽猪活动,屋外的剽猪石头,即“老母猪石”,也忌触动。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有事相帮是佤族传统道德中的主要表现。村寨里任何一家婚丧嫁娶、生孩子、生病等,全寨人都前来帮忙、探视,送酒、米、钱等之类的东西。客人若遇到这一类的事,一般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而定,或买一斤酒或送几元钱给主人,以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

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佤族的神话故事里,司岗里是一个神圣的存在。虽然在60年代初,司岗里被划分到缅甸,但是不管司岗里在哪个地方,它都是佤族祖先出生的地方。是佤族对自己本族民族生活的回忆。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佤族文化吧!

“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特指的地理位置在沧源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岗里”历史传说梗概是远古的时候,人被囚禁在密闭的大山崖洞里出不来,万能的神灵莫伟委派小来雀凿开岩洞。

老鼠引开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堵住不让人走出山洞的大树,人类得于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是司岗里的大体意思。要详细的讲,就很多很长。总而言之,“司岗里”的传说,就是人类历史的源头。过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岗里”处剽牛祭祀纪念“司岗里”。

佤族的创世纪神话:在人类远古的洪荒时期,只剩下一个佤族女人漂泊到司岗里的高峰上幸存下来。这个女人受精于日月,生下一男一女。一天,阿妈正坐在岩石上采用天上的彩云织布,突然一头牛跑来报信,说她的儿女双双掉进海里去了。那时候司岗里群山的周围是苍茫的大海。阿妈焦急万分,就请牛去救。牛会浮水,下到海里把兄妹俩托在脖子上送到了岸边。阿妈真感激不尽,便立下规矩,把牛作为佤族永远的崇拜。

60年代初期,中缅两国重新勘定边界的时候,司岗里被划归了缅甸。外乡人要是去司岗里,手续非常麻烦,于是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但是司岗里不管属于哪国所有,总是佤族老祖先出世的地方。因此,许许多多的佤族人民,经常会过境到司岗里朝拜,同时把那里的山崖岩洞、溪水飞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都绣在他们的衣服上。

佤族人始终记住:我是从神圣的司岗里走出来的阿佤人的后代,司岗里的灵气总会与我同在……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每年5月份,云南临沧市沧源县都举办“沧源佤族司岗里狂欢节”场面热闹,隆重,有佤乡特色小吃和斗牛比赛。沧源是我国从原始社会直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地区之一,因为历史原因,有部分佤族群众信仰基督教,还建有一定数量的教堂,加上“司岗里”文化的魅力,沧源县成为了云南旅游的后起之秀。

您可能还喜欢:

朝鲜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农乐舞

朝鲜族说唱艺术特色:板嗦哩

伽倻琴,独具特色的朝鲜族乐器

朝鲜族名誉世界的饮食文化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流中,汉族先民经过不断迁移,与存在于华夏大地的其他民族经过友好的交往,和亲,贸易等等形式,慢慢的将各个民族的差别慢慢消除。使得汉族文化更加丰富。那么历史上汉族都经过哪些民族融合呢?

历史记载,汉族源于古代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汉文化扩散到了中国南方,而中国南方的原住民族则是说侗台、南亚和苗瑶语的人群。经遗传标记和卫星位点研究显示:汉族可以以长江为界,分为两个遗传亚群,南方汉族和北方汉族。两个亚群之间虽然方言和习俗差异很显着,但是有着许多共同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类型。

研究人员将南方汉族的遗传结构和北方汉族、南方原住民族两个亲本群体进行比较,分析了来自中国28个地区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非重组区和线粒体dna,这些样本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的省份。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及频率分布非常相近,说明南方汉族在父系上与北方汉族非常相似,受到南方原住居民的影响很小。

母系方面,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线粒体类型的分布非常不同,南北汉族之间有极其显着的差异,南方汉族受到南方原住民族的影响较大。总体上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父系比母系高得多,南方汉族中北方汉族的贡献比例由北向南递减。

汉文化的扩散中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迁徙。首先,几乎所有的汉族群体的y染色体单倍群分布极为相似;其次,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的遗传贡献无论从父系还是母系方面都十分可观。

在汉族的扩张过程中,南方汉族与南方原住民族发生了基因融合,但这一融合具有性别偏向性:融入到南方汉族中的南方原住民族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北方汉族的男性对南方汉族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遗传学的研究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受到北方战乱和饥荒的影响,汉人不断南迁,大量的北方移民改变了中国南方的遗传构成,而汉族人口扩张的同时也带动了汉文化的扩散。北方汉族、南方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之间基因交流造成的族群混合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群的遗传结构。

所谓华夏族者,在古代是专指汉族的。汉人血统基本上属于亚洲蒙古利亚人,而影响汉人血统的主要是四大民族:古汉人,即秦汉时代汉人,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鞑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蒙古人,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当然,关于匈奴人的语言问题,很多人还有不同的看法,东胡,主要有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越人可能有马来亚语系,也可能有汉藏语系。

从相貌、体质上看,古汉人方脸,面貌中正;鞑靼人圆脸,面庞较大、粗放;东胡人长脸或瓜子脸,前额大,鳃及下巴较窄,小眼;古越人肤色稍黑,眼球突出,体毛少。所以今天汉人相貌千变万化,有人博众家之长,俊美;有人集众家之短,丑陋。

此外,汉人血统中还有大量的同属汉藏语系的羌、氐、党项血统,有部分不知源头的白人血统(古汉人中的白种成分可能源自在亚欧草原上游牧的伊朗印度种雅利安人),以及部分突厥血统,极少量黑人血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