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王夕林

在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并且也有着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达斡尔族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民间活动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

“阿聂”节

即春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便停止劳作,张贴年画和对联,准备手把肉等各种美味佳肴,并走亲访友,开展各种娱乐活动。

他们称除夕为“布图”,是封闭、完成之意。一年过去了,“三十”夜里该封闭了,一年的事情在最后一天就该全部完成了。除夕的早晨,家家户户清扫庭院,张贴年画及对联,准备敬赠亲朋长者的礼物,并在大门口正前方垒起一大堆干牛马粪饼,并祭祖、扫墓(行棺殓土葬)。

傍晚,燃起牛粪堆,使整个屯子笼罩在暮霭与温暖之中。老年人把大块熟肉、白面馍、饺子等投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认为烟火越旺,燃烧时间越长,越是象征着迎来的是兴旺之年,日子越红火,所以都尽量把自家的牛粪堆高大些。

有些地方在除夕的下午讲究吃牛羊肉和牛羊头蹄。入夜,门前悬挂灯笼,个别人家还摆放冰灯。

家里每间房内都要点灯,每个神位前都要燃香烛。除夕之夜有祭祖的传统,不设牌位,于屋外西侧掬土插香,面西叩拜。

祭献给祖先的酒、奶皮、点心等,由老人摆放。除夕夜全家须向长辈叩头辞旧岁,接着到同一血缘氏族(“莫昆”)的亲戚家拜年,从最长者起,都得拜到。

千灯节

达斡尔族传统宗教节日,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一带达斡尔族地区。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人们纷纷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盏,带到喇嘛寺庙去点燃。点得越多越吉利。

布通

即年三十。上午打扫卫生,张贴年画和对联,给莫昆近亲各家老人赠送礼品,在大门外备一堆干牛马粪,晚饭之前点燃以驱散不祥之云,并往火堆上放些肉块、糕点和饺子等,求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晚餐以手把肉为主。餐后,老人代表家口,用酒肉、糕点祭祖敬神,焚香叩拜。

前半夜包饺子,以便正月间随时煮食。子时,晚辈给长辈敬酒叩头,祝老人健康长寿,老人也预祝晚辈幸福。当夜爆竹声不息,灯火长明。

卡钦

正月十五日,达斡尔人认为这天是天神归界之日。在前一天晚上,向神位烧香叩头。卡钦日,人们穿新衣,吃手把肉或饺子等。

霍乌都日

正月十六。又称黑灰节。大清早,小伙子们手上涂抹用油拌和的锅底黑灰,争相抹在本屯少女们的脸上。这种抹黑娱乐,是春节期间达斡尔族青年一项独特的活动,象征着吉祥并预祝当年庄稼丰收。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其中一个民族,在锡伯族中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和传统节日,那么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民间习俗活动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

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的“抹黑节”据传说,锡伯人民因苦于小麦黑穗病之害而演变出这一独特的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

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

填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这一天农户家向粮仓焚香礼拜,在粮囤里插上香,周围洒上灰圈,以避邪,求丰收。

二月节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这天,收回“喜利妈妈”。为了送“喜利妈妈”还位,用荞面和成面团再用刀削成不规则形的面片,名叫“荞面特合勒”。下锅煮熟后,拌红糖吃。近族各户男女老少都去叩头,吃荞面片。家家户户用灶塘中的灰,从井台撒到家门,撒成一条较宽的灰道,叫做“领龙”(或“引龙”)。

西迁节(又称“四一八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把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丰盛的食品,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一起,弹起“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乐器),吹起“墨克调”(锡伯族的一种曲调),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的民族舞蹈“贝勒恩”,来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

十月节

锡伯族称“专拜依车”,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又称“下元节”。为缅怀祖先,每年这一天也要上坟将用纸叠成的衣、裤一起烧化,谓之“送寒衣”。

怀亲节

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这是二百余年来锡伯人民的传统节日,纪念一部分锡伯族西迁祖国西北边疆的伊犁地区,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又有怀念亲人之意。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平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

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祭地节

祭地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耕开始前选日进行。节日这一天,每家选择一头肥猪,在自家后院设置的祭坛上,先用清水浇猪身,家长烧香在猪身上晃三下,口念着祝词,面向西天行跪拜礼,祈求地神和天神保佑人畜两旺,喜获丰收。

然后宰猪,将猪血洒在鬃毛埋进土里。在把猪头煮成半熟品供在祭桌上。如果节日的这天或隔日下于,那么这年就是丰收年吉兆。如果节日这天或隔日刮大风,那么这年可能是灾年的凶兆,就要到祈年树下祭拜地神和天神,祈求消灾灭难。

抢千烛,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举行。接前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做烛。烛是一种特殊的用面和清油做成,做好后送到指定的庙里。

烛的数量不限,然后有喇嘛将烛排好,庙里做一只特大的烛放在中间向着月亮,周围是各家送的小烛象征群星。

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自己民族的文化以及传统节日,那么畲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有哪些民间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畲族的传统节日

年节

也叫春节,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从农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开始过新年了。祭灶神后,就准备除夕的“年夜饭”,合家“围炉”。畲族届时家家蒸制“黄金糍”吃“黄金糍”是畲民过新年的特色之一。

畲乡流传“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拦糍甜粘粘”的顺口溜,表示畲家人团圆共聚天伦和来年日子更甜美的意愿。除夕夜全家“吃隔岁”(即吃“年夜饭”),这是畲民最欢乐的时刻,一边尽情地享受美味佳肴,一边抒发追求来年日子过得更比今年好的愿望。“围炉”后,主妇选一根直径约七、八厘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里燃烧,烧至一定火候以灰烬掩埋之,使之不至熄灭,备为正月初一的火种,俗称“隔年猪(楮)”或“留隔年火种”。

是夜,万家灯火,通宵达旦,尽情欢乐“守岁”。所谓“守岁”就是“守祟”崇,意在防“祟”入室伤害儿童。

初一清晨,鸡鸣第一声,各个畲村不约而同打开厅门,燃放大炮(即双响纸炮),人们走村串寨,平辈互相道贺新年大吉,晚辈向长辈拜年,主妇争先恐后到井里挑水,煮线面充作早餐,寓意家人平安长寿;儿童三五成群到竹村里“摇竹娘”,边摇边唱道:“摇竹娘,摇竹娘,你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新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以示像毛竹一样茁壮成年;

青少年参加各种娱乐游戏活动,如弈棋、“猴孵蛋”、捉迷藏、荡秋千等。活动一直持续至“元夕节”,欢度新春佳节才告结束。

“二月二”

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双华、福安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福建双华“会亲节”规模最大,遐迩闻名。

节日这一天,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从双华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会亲。

人群熙熙攘攘,歌声笑声不绝于耳,宁静的山村顿时成欢乐的海洋。特别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昼,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歌会进入了高潮,人们引吭高歌,嘹亮的歌声在山野回荡,越唱兴致越浓,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三月三”

又称“乌饭节”,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节日。

相传:在唐高宗总章年间,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义军反抗唐王朝,被官军围困在大山里,粮断援绝,处境十分艰难,眼看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山里各种植物都已脱叶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枝条上还挂有串串的甜果。

畲军采集回营,雷万兴食之,觉香甜可口,便传令全军四出采集,军粮解决了,雷万兴便于三月初三日杀出重围,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万兴想吃当年的乌稔果,让畲军入山采摘,可是这时乌稔刚吐芽抽叶,士兵只采回叶子,加入糯米蒸制,饭呈蓝黑色,同样香喷可口,后来畲民为分享雷万兴抗击官军胜利的喜悦,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蒸制乌米饭,世代相沿,衍成风俗。

如今,各地畲民为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乌米饭,合家共餐,馈赠亲友。举办舞会,集体对歌,欢度节日。

封龙节

为每年的农历五月,是畲族人民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娱乐性节日。这一天畲族群众不从事农活,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赴舞会,在山坪、田垅对“打”山歌,歌词多歌颂劳动、喜庆丰收和表达爱情等,歌会的场面十分动人。

招兵节

是畲族纪念祖先的宗教性节日,现仅流行于粤东、粤东北畲族地区。相传远古时期盘瓠往番邦取番王头时,被番兵追赶,到海边,得到神兵的帮助,才安然返国。人们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感谢神兵,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招兵”,向他们献祭。

但据实地调查,粤东畲族举行“招兵”大典的时间也不尽一致,丰顺县凤坪村畲族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举行。

潮州石鼓坪畲族一年分两次举行:第一次(阴历“除夕”)“请神上表,安井谢灶,推龙谢土,请兵安营,大谢”,称为“请兵节”;第二次(正月初四日),“请神、赏兵、祭符、散兵”,称“送兵节”。

现在凤凰山区畲族已将“请兵”与“送兵”两节合并为五年举行一次,统称之为“招兵节”,活动时间定在农历的“大雪”至“冬至”之间的吉日举行,节期一般为三天三夜。

“招兵”仪式在公厅举行,请法师主持,祈求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全村男女老少前来参加助兴,甚为热闹。粤东北九连山畲族地区的“招兵节”,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在年景不佳、风雨不调的年岁,经族人共商而定。

活动分祭祀和祈祷两部分,祭祀的内容与上述粤东凤凰山畲族的“招兵节”基本相同。惟祈祷部分,是九连山畲族的创造,它使原来“招兵节”的图腾信仰宗教仪式发展为趋吉求福的传统民间习俗活动。

少数民族中的彝族有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有着他们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有哪些民间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彝族的传统节日

花脸节

花脸节流传于丘北县境内,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3天。节日期间,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欢聚一堂,杀猪宰鸡,备办酒肉饭菜,先敬神灵,再以最好的酒肉请老人先吃,尔后众人才团团围坐,互相敬酒、吃肉。

饭后,就到村头寨尾,用墨汁、锅烟灰互相抹脸,一直抹到满脸满身见黑,笑够累够方休。花脸节即由此得名。抹花脸,除男女青年互相对抹外,其余的人按年龄、论辈分也相互对抹,认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节日期间,村民都不准劳动,不准春碓、推磨。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隆重节日,除富宁县木央一带白倮人外,境内各地彝族均隆重庆祝,以至传至汉族。据彝族太阳历说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阳在运行轨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时太阳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这天当做喜庆的日子。

六月是稻谷抽穗、包谷扬花、各种作物接近成熟的季节,也是各种害虫危害庄稼的时候,所以在这个节日里要点燃火把除虫灭害,以保丰收。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指定场地,斗牛、赛马、赛歌舞。

晚上举着点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戏,以表示亲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烧去相互身上的邪魔。此外,举着火把巡绕住宅周围、田间地头以灭虫除害,然后成群的人们围在篝火旁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各支系活动形式及含意有所不同。阿扎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下午至二十六日过2天半,除每天早晚献祖宗外,第1天祭“苍龙”,第2天献“房神”,第3天献“庄稼神”,有的还到地里献“雷神”,祈求保佑。节前每家都砍嫩松树,并楔a木楔晒干,制成火把,每天晚上献祖宗饭时都点燃。晚饭后青年男女汇集空场,耍火把、弹弦子、跳弦舞,精神抖擞。

火把打碰声,愉快的欢笑声,使村寨一片欢腾。青年人兴致越来越高,深夜不散。献“房神”极严肃认真。在房后立祭台,由当家人祭献,献物有一小箩玉米,放1.65米麻布或白布、手镯、戒指;加1碗大米,放1个鸡蛋;箩前置1碗清水,3个酒杯。把16.5厘米长的3节松枝、杉松枝和麻栗树枝用红、白、绿、蓝、青5色布条扎好,同几根鸡毛插在墙上。

桌上杀公鸡,桌下右边杀母鸡点血烧纸敬献。相传古时1对夫妇在火把节期间,为保护小孩,与暗中人房抓小孩的妖魔搏斗重伤致死,被敬为房神。后代尊崇感激,每逢火把节都要在他们遇难的房后杀鸡祭献。昨科则较简化,节日当天杀牛分吃。当晚煮糯米饭,按小孩个数煮鸡蛋,献在地上。

家长提簸箕拍打念驱鬼词,后举火把用松香粒扑撒喷火驱鬼和蚊、蝇等。然后每个小孩分吃1个熟鸡蛋,表示1年内不生病,事事如意。近年为保护森林和防止火灾,耍火把已不再进行,其余活动大多如故。

草马节

草马节流传于阿扎支系。阿扎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寻路长途跋涉迁徙的役马,并祈求保护庄稼,每年旧历八月选属马或属鼠日过草马节。相邻村寨不选同一天,便于互相走亲串戚,相互祝贺节日。这天家家做草马,插上各色野花,打扮成五颜六色的骏马;用南瓜叶做成马箩,装灶灰和草籽。当晚杀鸡先献祖宗,并塞鸡肉和好菜进马嘴,吃晚饭前放到村西方草丛里。

第二天将花草马摆在大路两侧,让众人参观评价,向优胜者学习。下午全村各户献过草马,男女老少都到郊外吃午饭,看谁家吃得好,客人多,得到好评和吉利话。饭后举行斗牛活动,评壮牛冠军,又是一番热闹场面。

节日里本村男女和外来客自由玩耍,特别是夜间,唱曲子、吹竹笛、跳弦舞,热闹至深夜或次日凌晨始散。

二月八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是巍山彝族人民的年节,节日隆重而热烈。各村寨都要举行活动,其中“栅大路”、“祭密枯”是共同的活动。这天,各村寨都要砍些树枝把进入村寨的各条路口封栅起来,不准外人进入村寨。祭密枯活动在本民族内举行,并且不准妇女参加。

活动过程中,都说彝族话,不讲汉语。活动先是叫“地脉”接“密枯”,然后举行祭祀密枯活动,再由阿毕(彝族宗教人员)和童子以及青壮男人守密枯树三天三夜,而打歌是各村寨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密士节

密士是树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全村杀一头猪敬献树神。祈求树神降福消灾,保佑全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沙户比节

“沙户比”为巍山彝语,意为“尝新麦”,时间在农历四月中旬。节日这天,家家户户用新麦面和糯米舂糍耙,蘸蜂蜜敬祖,请亲戚朋友尝新,庆贺小春丰收。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糍耙等礼物回娘家探亲。

土皇节

土皇节时间为农历九月中下旬,巍山彝族选择不属于家人属相日的一天晚上举行送土皇仪式。

这一天,人们要用灶灰从主房内屋到面房,再到圈房画线,院心交叉线为中点,再画圆,定四个角,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插上一枝松枝和栗树枝,中央则插三枝,点香敬茶、米、酒、盐等食物,并一手抱公鸡,一手敲犁头,口念“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已土,我家在某月某日敬献土皇”。

然后杀一只鸡,在五个方向插上鸡尾毛,烧鸡尾毛绕五个方位,待鸡肉煮熟后再敬献一次,全家叩首,念“送土皇,保安康,保田地,保地基”的吉利。最后把所有的树枝和香火送到房后路边,然后全家聚餐。

咱喝戏节

“咱喝戏”巍山彝语为尝新米饭,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的一天。这一天,人们把收获的新谷舂成谷米,叫回出嫁的女儿和上门去的儿子以及亲友,杀鸡尝新米饭。尝新米饭时要先祭祖,再敬老人。吃饭时,由一位年长的老人致词“咱喝戏,戏欧戏,迟尼汗麦万,纳海去以麦多啦”。

意为尝新米,尝呀尝,今年丰收了,祈盼明年更丰收。有的彝村还把新米舂成各种花样的饵块,着上色,分送给亲朋好友和村中的老人品尝。

荞年节

“荞年节”是当地彝族群众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节日这天早晨,伴着第一声老公鸡的啼鸣,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俚颇长老敲响第一声清脆的铜鼓声,告诉人们“荞年节”已经到来,节日活动即将开始。

此时,穿着节日盛装的村民们陆续从各个寨子集中到举行节日活动的场地上,然后根据节日活动内容,各自忙碌着。

妇女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准备祭祀用的祭品和节日饮食,青壮年则做好接荞种的准备工作,未婚青年乘此机会尽情歌舞、谈情说爱。活动通宵达旦,场面热闹非凡。

密枝节

这是一种原始崇拜仪式,是云、贵两省彝族的重大节日之一。但它没有固定、统一的节期,每年冬季由“毕摩”择吉日举行节日活动。当天,各村男子带上杀过的整只白羊,前往深山密林中的专用祭场去举行祭祀,祈求庄稼丰收,六畜兴旺。

跳弓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亦称跳公节。彝语称卡契、孔稿、嘈契。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因村屯而别。相传古时候,彝族祖先出寨抵御敌人,于四月上旬至中旬陆续获胜还乡,族人设宴及歌舞庆贺,沿袭成俗。北宋始有该项活动。分大跳和小跳。9年举行1次大跳,每次6~9天。每年举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人们围绕金竹丝开展歌舞活动,邻近村民来观赏和道贺,场外有临时集市贸易。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它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个民族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一起走进达斡尔族文化的传统节日“昆米勒节”。

“昆米勒”是达斡尔语,汉意为柳蒿芽。别名柳蒿菜、萎蒿、水蒿、白蒿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其嫩茎叶可供食用,且清爽宜人,味美可口,是嫩江两岸达斡尔人民普遍喜爱食用的一种富有营养的风味野菜。一提起柳蒿芽,使人很自然地会想到达斡尔族,人们说它是达斡尔人的象征。

在达斡尔族的传说里,讲到三百多年前,达斡尔人在黑龙江北岸时,怀着维护祖国尊严、保卫家乡土地的坚强信念,与沙俄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后来清朝皇帝下令达斡尔人南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头几年,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只好采集柳蒿芽度饥荒、熬日月。

因此达斡尔人称柳蒿芽是“救命菜”。达斡尔人靠着它,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存繁衍。在柳蒿芽那清香微苦的味道里,包含着多少达斡尔人的苦难与欢乐啊!达斡尔人对它的真挚感情是从苦难的历程中培植起来的,是不可磨灭的。

每年的阳历5月中旬,就是达斡尔族为了纪念柳蒿芽而举办的昆米勒节,“采柳蒿芽”达语称“昆米勒玛日拜”。节日期间,达斡尔族男女老少相约结伴,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妇女们多头扎长绸或包毛巾,腰系绣花围裙,装上麻袋、大小柳条筐,三五结伙赶着大轱辘车,走向绿草如茵的草原,走向春意盎然的山野,走向春水欢腾的河岸。

采柳蒿芽时,一边对唱山歌,一边采集柳蒿芽。达斡尔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是较强的,不同“莫昆”(部落)的人碰到一块采集要互相谦让。如果不遵守规矩,会受众人责怪。因此人们共同遵守本族规矩,以团结为重。达斡尔族这种传统习惯是这个民族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这种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良俗,正在继承和发扬。

柳蒿芽养育了达斡尔人,在达斡尔人心里扎下了根。达斡尔人常说:“没有江河的地方,达斡尔人不安家;没有流水的地方,不长柳嵩芽”。达斡尔人逐水草放牧、种田、打猎,吃惯了生长在河边、江沿的柳蒿芽。由这种饮食风俗形成的民俗特点就更是丰富多样了。

达斡尔人喜食柳嵩芽习俗的形成,是由生活环境决定的。他们居住的地方遍地生长柳嵩芽,为达斡尔族人民世世代代的采集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场地;而且整个民族喜好柳嵩芽微苦清香的特殊味道。从这特殊菜肴的烹制中可窥见达斡尔族多种经营的生产习俗。

达斡尔族对柳嵩芽的有别具一格的制作方法:内放芸豆——体现出这个民族很早就从事农耕的特点;放猪肉、鱼、肥肠——从事家畜饲养、渔业生产的特点;或者放进牛、羊肉、狍子肉等,体现出牧业、狩猎业的特点。总之,达斡尔人世世代代喜食柳蒿芽习惯流传至今不衰,表现出这种民俗事象顽强的传承性。

网站地图